锁麟囊|《锁麟囊》问世80年为何久演不衰

_原题为 《锁麟囊》问世80年为何久演不衰
近日 , 知名京剧演员史依弘在东方艺术中心献演程派名剧《锁麟囊》 。 这部剧问世80年来 , 为何久演不衰?
《锁麟囊》是“四大名旦”之一的程砚秋先生的代表作 。 1937年 , 擅长演悲剧的程砚秋请时年仅29岁的剧作家翁偶虹编写一部喜剧 , 并给他一本清代焦循的《剧说》作参考 。 书中有一则故事引起了翁偶虹的注意 。 故事讲的是一贫一富两个出嫁女子 , 偶尔路遇 , 富家女同情贫家女身世 , 解囊相赠 。 10年后 , 贫女致富 , 富女陷入贫困 , 贫女将富女所赠之囊供于家中 , 以志不忘 。 最后两女相见 , 感慨今昔 , 结为儿女亲家 。
《锁麟囊》的剧本就脱胎于这个故事 , 剧名源自剧中的关键道具锁麟囊 。 在我国古代山东一带 , 女儿出嫁上轿前 , 母亲要送一只绣有麒麟的荷包 , 里面装有珠宝首饰 , 希望女儿婚后早得贵子 。 剧中的富家女名为薛湘灵 , 贫家女名为赵守贞 。 两人在出嫁的途中遇到一场大雨 , 到春秋亭暂避而相遇 。 6年后 , 薛湘灵因一场水灾流离失所 , 入卢府做了保姆 , 没想到卢夫人正是赵守贞 , 两人因锁麟囊再度相认 , 结为金兰 。
翁偶虹在《锁麟囊》中多次突破京剧传统唱词“三、三、四”的字数限制 , 而改成灵活的长短句 。 他的文字俏丽 , 对仗工整 , 为程砚秋创造出新腔奠定了基础 。
程砚秋为这部戏精心设计唱腔 , 几乎囊括京剧青衣的大部分板式 。 “选妆奁”的四平调、“春秋亭”的西皮流水与二六、“三让椅”的西皮原板转流水、“团圆”的西皮二六转流水等 , 这些唱段如今都成为程派传人反复咏唱的经典 。 在“三让椅”中 , 赵守贞逐渐意识到面前这个衣衫朴素的保姆 , 就是昔日花轿内那位穿金戴银的新娘时 , 就把她的座位从下座一步一步地换到客座 , 最后竟然换到上座 。 程砚秋在此处既安排了不同的悦耳唱段 , 又安排了灵动的身段 , 舞台调度非常灵活 , 打破了过去青衣这一行当能唱不动的传统 。
翁偶虹写这部剧时 , 正值日军侵华 , 国难当头 。 剧中薛湘灵遭遇大水灾 , 顷刻家破人亡的经历引发观众的共鸣 。 1940年 , 程砚秋在上海黄金大戏院首演《锁麟囊》 , 其精湛的表演 , 加上剧情的时代感 , 令演出大获成功 。 这部戏共演25场 , 场场爆满 , 一票难求 , 盛况空前 。 有人评价其品位高雅 , 佳句迭出 , 结构巧妙 , 节奏得法 , 张弛有度 。
程砚秋的表演有“三绝”:唱、做和水袖 。 他的唱腔深沉低回、幽转动听 。 他的手眼身法步 , 无不与人物情感契合 。 而他的水袖功飘逸舒展 。 这三绝在这部戏中体现得淋漓尽致 。 薛湘灵与赵守贞相认时 , 那句“一霎时把七情俱已昧尽 , 参透了酸辛处泪湿衣襟” , 把对人生无常的感悟 , 表现得淋漓尽致 。 这一段唱来幽咽凄楚 , 催人泪下 , 打动了无数观众 。
多年来 , 不少京剧演员在继承程砚秋的基础上又有所发展变化 , 使这出好戏在京剧舞台上久演不衰 。
【锁麟囊|《锁麟囊》问世80年为何久演不衰】(陈俊珺 综合)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