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阳经开区:提质振兴 全面推进高质量发展

【|德阳经开区:提质振兴 全面推进高质量发展】“去年9月点火成功后 , 原型机开始在厂内进行整机试验 , 预计今年达到整机满负荷运行 。 ”9月25日 , 位于德阳经开区的东方汽轮机有限公司内 , 国内首台自主研发的F级50兆瓦重型燃机性能试验正在开展 , 近50人的专家技术团队密切注视着近3000个测量参数 。 该公司相关负责人表示 , “明年将具备到试验电站安装运行的条件 。 ”
省委十一届七次全会明确 , 支持德阳加快建设世界级重大装备制造基地、构建支撑成都都市圈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功能板块 。 贯彻落实省委决策部署 , 德阳提出 , 打造制造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先行示范区 , 让重装之都的城市名片更加闪亮 。 德阳经开区作为制造业转型升级主战场 , 正把握历史机遇 , 通过政府引导、政策支撑、资金支持等方式 , 在产业发展、项目建设、民生保障方面 , 走出全面推进高质量发展的铿锵步伐 。
创新引领“制造”变“智造”重装产业“老树开新花”
今年5月 , 通过与中铁装备合作 , 由思远重工研制的最大直径硬岩掘进机——“云岭号”在德阳下线 , 这标志着我国隧道掘进机的研发制造能力进一步提升 。 在德阳 , 我国自主研制的重大装备还有“华龙一号”首台发电机、国内首台F级50MW重型燃机、我国首台10兆瓦海上风电机组……近年来 , “国之重器”屡屡出自德阳经开区 。
重装之都如何“老树开新花”?答案呼之欲出:全面改革创新 , 将“制造”升级为“智造” , 推动先进制造业高质量发展 。
德阳经开区坚持打造装备制造全产业链 , 布局形成重装产业园、高技术产业园两大产业功能区 。 坚持统筹推进园区产业规划、招商引资、结构调整、科技创新、资源配置、服务体系建设 , 推动集中集约集群发展 , 先后获批国家高端装备标准化试点园区、四川省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示范区 , 走出一条转型升级、提质增效的高质量发展之路 。
此外 , 德阳经开区加快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步伐:做好减法 , 消减剩量 , 关停淘汰过剩产能企业7户;做好加法 , 激活存量 , 激发国有企业活力 , 开展“百企小升规”行动;做好乘法 , 做优变量 , 实施先进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三年行动计划 , 推广“互联网+智能制造” , 在建智能工厂(数字车间)11个 , 鼓励龙头企业向制造服务转型 。 针对中小企业配套能力和抗风险能力弱 , 德阳经开区打造“龙头企业+产业园+中小企业”孵化载体 , 辖区内7家央属龙头企业带动配套中小微企业3000余家 , 配套金额50亿元 。
制造业转型升级成效如何?一组数据可以佐证:截至目前 , 德阳经开区重大技术装备制造基地拥有英杰电气、思远重工、中嘉实业、东方阿海珐、新泰仪表、天元重工、利通机械等高新技术企业28家 , 建成国家重点实验室3个、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2家、省级企业技术中心10家、国家级知识产权试点示范企业4家 。
项目驱动 紧抓“牛鼻子”“精细”推进项目建设
今年上半年 , 德阳经开区新引进5亿元以上项目9个 , 引进到位市外资金135亿元 。 在做好疫情防控的基础上 , 坚决贯彻落实“六稳”“六保”要求 , 牢牢抓住项目建设“牛鼻子” , 全力推动一批产业项目签约落地、一批债券项目成功入库、一批重点项目加快建设 , 不断提升项目投资质效 , 全区项目投资逐步企稳回升 。
如何确保引入项目“水土相服”?作为联合国“清洁技术与新能源装备制造业国际示范城市”挂牌园区 , 德阳经开区重点规划“两主三辅”的产业结构(两主:高端智能装备、新能源产业;三辅:新材料、应急产业、总部基地产业) , 成立项目谋划和债券争取专班 , 抢抓政策窗口期 , 目前谋划储备项目154个 , 总投资741亿元 。
同时 , 坚决贯彻省委十一届七次全会精神 , 积极抢抓成德眉资同城化发展机遇 , 包装编制30亿元的德阳南火车枢纽站、200亿元的成德产业协同示范园区2个重大项目 , 成功纳入成德眉资同城化发展暨成都都市圈建设三年行动计划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