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因|“中和”基因维系中华文明绵延不绝
_原题为 “中和”基因维系中华文明绵延不绝
在中国历史上 , “中”“中和”的理念与文明起源、国家形成及中华5000多年不断裂文明密切相关 。 “中”“中和”理念既是中国历史文化的“基因” , 也是中华文化的“根”与“魂” 。
中国先民对“中”的信仰与追求 , 可以上溯至新石器时代晚期 。 1987年发现的距今6400年的河南濮阳西水坡墓葬中 , 墓主人足下的蚌壳堆塑成“北斗”图案 。 山西襄汾陶寺城址(距今4300—1900年左右)发现的墓葬(M2200与ⅡM22)中出土的“槷表”等遗物 , 应与“求中”乃至建都密切相关 。
《清华简·保训》载 , 虞舜、夏禹先后“求中”于“鬲茅”(即“历山” , 今河南濮阳一带) 。 《保训》又载 , 商汤的六世祖上甲微为夏禹“追中”(即“求中”)于“河” 。 “河”即“河洛” , 即现在所说的“大嵩山”地区(包括洛阳市、郑州市) 。 上述活动均与都邑选址有关 。
20世纪50年代末以来 , 考古工作者在嵩山周围发现登封王城岗城址、新密新砦城址和偃师二里头遗址 , 学术界一般认为它们应分别为夏代早、中、晚期的都城遗址 。 商代早期都城郑州商城、偃师商城均分布在“大嵩山”地区 , 这是都城“求中”的继续 。 80年代初 , 偃师市塔庄考古发现商代早期都城遗址 , 城址由郭城与宫城组成 , 考古发现的宫庙建筑遗址十分重要 。 西周早期的青铜器何尊铭文“宅兹中或(国)” , 是周王朝都城选址“择中”的物证 。
秦汉王朝开启了大一统中央集权国家时代 。 自秦汉至唐宋 , 都城在长安、洛阳与开封一线 , 继承了夏商以来的“择中建都”原则 。 金朝徙都燕京 , 在金人看来“燕京乃天地之中” , 定都于此才是“以应天地之中” 。 这开启了元、明、清定都北京之先河 。
在古代国家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中 , “中”的理念不断扩展、强化与深化 , 即从“择中建都”到“择中建宫”再到“择中建殿”;都城城门、宫城宫门从“单门道”发展到“一门三道”“一门五道” 。
“择中建宫”是继“择中建都”发展而来的 。 早期偃师商城的宫城在都城南部东西居中位置 , 洹北商城的宫城基本在都城中部 。 战国时代 , 魏国都城安邑之宫城基本在都城中央 , 郑韩故城西城的宫城位于西城的东西居中 。 魏晋与北朝洛阳城及唐长安城之宫城一般均在都城北部东西居中位置 , 北宋东京城的宫城则居外郭城的中央 , 金中都、元大都、明清北京城的宫城一般在都城东西居中位置 。 宫城作为国家政治中枢 , 居于坐北朝南的都城东西居中位置 , 这无疑是其核心地位的体现 。
在宫城之内“择中建殿” , 实际上是大一统中央集权国家时代与封邦建国时代都城布局的重大政治区别:即国家从血缘政治与地缘政治相结合的“二元政治” , 发展成以地缘政治为主、血缘政治为辅的“一元政治” 。 “中”的意识体现了中央集权多民族统一国家的至高无上 。
国家认同的强化 , 可以从都城城门、宫门由“单门道”发展为“一门三道”与“一门五道”得到充分体现 。 就已发现的古代都城城门与宫城宫门遗址来看 , 夏商西周到春秋战国时代的都城一般为“单门道” 。 都城外郭城的四面城墙各辟3座城门 , 都城一般由12座城门组成 , 均为“一门三道”的“定制” , 应该始于汉长安城 。 宫城正门“一门三道”形成“定制” , 始于魏晋及北魏洛阳城的宫门“阊阖门” 。 此规制一直延续至明清北京城 。 进入中古时期 , 部分朝代的都城与宫城之正门出现“一门五道”的形制 。
都城与宫城城门、宫门的“一门三道”与“一门五道” , 是象征国家至高无上地位的符号 。 目前考古发现 , 宫城宫门一般比都城城门更宏伟 , 宫城的宫门一般是都城各门类建筑中规模最大、最雄伟的 , 这一特点折射出宫城作为国家政治中枢的特殊政治地位 。 而从“一门三道”发展为“一门五道” , 则是国家认同理念的“升级版” 。
推荐阅读
- 【theqoo热帖】《文明特快》李光洙宣传《海盗2》,被提及RM中和刘在石的秘密恋爱!
- 初代脑力粉告诉你《超脑少年团》有多少《最强大脑》的基因
- 《爸爸去哪儿》中的孩子现状,差距越来越大,遗传基因太强大
- 杨洋曾在节目中和素人女孩做游戏时, 不经意间暴露了人品!
- 有种基因叫“生了个自己”,王祖蓝陈小春不算啥,看到黄晓明:复制粘贴!
- 有一种基因叫“孟非闺女”,本来期望不高,没想到却惊艳众人
- 陈小春|有种基因叫“生了个自己”,王祖蓝陈小春不算啥,看到黄晓明:复制粘贴!
- 非诚勿扰|有一种基因叫“孟非闺女”,本来期望不高,没想到却惊艳众人
- 摇号机|栾云平和烧饼终于在《德云斗笑社》中和解了
- 李维嘉|何炅回忆与维嘉初见,表示两人如今见面少,但真友情无需刻意维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