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因|“中和”基因维系中华文明绵延不绝( 二 )
《周礼·考工记》载 , “匠人营国 , 方九里 , 旁三门 , 国中九经九纬 , 经途九轨;左祖右社 , 面朝后市” 。 这被认为是自周代以来中国古代都城主体布局的“金科玉律” 。 然而 , 从考古发现来看 , 按照“左祖右社”规制营建的都城 , 以西汉晚期的汉长安城(遗址)为最早 , 目前尚无“左祖右社”始于周代的确切证据 。 先秦时期 , 都城和宫城之内“右宫左庙”并列 , 如二里头宫城遗址、偃师商城的宫城遗址、东周时期的秦雍城遗址等均属此类情况 。
进入大一统中央集权王朝时代后 , 宫庙布局发生重大变化 , 出现唯有宫殿(大朝正殿)在宫城之中而“宗庙”则在宫城甚或都城之外的情况 。 如文献记载的秦咸阳城 , 其“宫庙”安排在城外的“渭南”或在秦雍城;考古发现 , 西汉大朝正殿——“前殿”在未央宫中央 , 宗庙则在未央宫或都城之外 。 考古发现的西汉晚期宗庙与“社稷”遗址 , 在汉长安城之南 , 北对未央宫前殿 , 形成目前所见最早的都城“左祖右社”规制 。 这一规制为汉魏洛阳城、唐长安城、宋开封城(东京城)、金中都、元大都、明清北京城等古代都城所继承 。 上述诸都城的大朝正殿均在宫城中央 , 宗庙与社稷均安排在宫城之外 , 形成以大朝正殿为中心的“左祖右社”的都城布局 , 进一步突出了以大朝正殿为代表的中央政府在国家的核心地位 。 都城“东西南北”的“中”之“政治定位” , 以“中”为核心的国家“大一统”理念 , 由都城布局形制彰显、固化并世代传承 。
中国古代国家物化载体的最高体现 , 是从“择中建国(都城)”到“择中建宫(宫城)” , 再到“择中建殿(大朝正殿)” 。 从“择中建庙(宫庙)”到“择中建殿(大朝正殿)” , 反映了社会形态的变化 , 是大一统中央集权国家最重要的“政治标识”之考古学佐证 。
汉长安城是中国古代都城、宫城形成四面营建城门、宫门规制的最早都城 。 都城与宫城的“四门” , 象征国家的东西南北“四方” 。 “四门”相对都城之内的宫城及大朝正殿的“居中”而言 , 既体现了“中”对“四方”的“公允”“公正” , 又强化了“四方”对“中”的国家认同 。 两千多年来 , 上述都城规制基本延续不变 , 体现了国家认同感与凝聚力 , 有利于维系中华5000多年文明绵延不绝 。
如果说“四门”所代表的“四方”是“多元” , 那么都城、宫城和大朝正殿则是“一体” 。 它们是国家之“中”的集中体现 , 使四方的“多元”“和”于国家的“一体” 。 “多元”归宿于“一体” , 成为中华民族优秀历史文化传统与政治信念 , 构成中华5000多年文明的“核心文化” 。
“中”与“中和”基因主要体现在都城选址与都城布局形制两个方面 。 历代王朝营建都城选址之所以必须“择中建都” , 就是“中和”理念的要求 。 都城营建于“天下(即国家)之中” , 是相对于东西南北“四方”而言的 。 “择中建都”之“中”体现国家相对于“东西南北”的至高至尊 , 同时“中”相对于“四方”又反映了国家对“四方”的“公平”“公允”“公正” , 从而达到国家之“和” 。 这种“和”是国家“一统”的基础、国家认同的根本 , 也是“四方”凝聚于中央的体现 。
古代都城及宫城布局形制所蕴含的“中”“中和”理念 , 在5000多年历史发展中被中华大地各个民族所认同 。 作为少数民族政权的都城 , 北魏洛阳城、金中都、元大都、清北京城也承袭了几千年形成的“中和”理念 , 深化了国家认同理念 。 从国家“宫城”到民居“四合院”的布局 , 大小虽然不一 , 但是理念相同 , 反映出“家国相通”“家国一体”的历史文化理念 , 折射出中华民族“国家认同”的核心理念 。 可以说 , “中”“中和”理念缔造了中华5000多年不断裂文明的辉煌历史 。
(作者:刘庆柱 , 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郑州大学特聘教授)
推荐阅读
- 【theqoo热帖】《文明特快》李光洙宣传《海盗2》,被提及RM中和刘在石的秘密恋爱!
- 初代脑力粉告诉你《超脑少年团》有多少《最强大脑》的基因
- 《爸爸去哪儿》中的孩子现状,差距越来越大,遗传基因太强大
- 杨洋曾在节目中和素人女孩做游戏时, 不经意间暴露了人品!
- 有种基因叫“生了个自己”,王祖蓝陈小春不算啥,看到黄晓明:复制粘贴!
- 有一种基因叫“孟非闺女”,本来期望不高,没想到却惊艳众人
- 陈小春|有种基因叫“生了个自己”,王祖蓝陈小春不算啥,看到黄晓明:复制粘贴!
- 非诚勿扰|有一种基因叫“孟非闺女”,本来期望不高,没想到却惊艳众人
- 摇号机|栾云平和烧饼终于在《德云斗笑社》中和解了
- 李维嘉|何炅回忆与维嘉初见,表示两人如今见面少,但真友情无需刻意维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