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黛姮|数字复原技术“重现”圆明园 诠释文化遗产历史可读性

_原题为 数字复原技术“重现”圆明园 诠释文化遗产历史可读性
数字复原技术让圆明园“重现”
前朝后寝的特殊格局;美若仙境 , 圆明园中最为宏伟美丽的建筑方壶胜境;巴洛克风格与中式风格结合的西洋楼建筑群……10月20日 , 一组组经3D复原的圆明园建筑群出现在清华大学新清华学堂的屏幕上 , 令观众叹为观止 。
1860年10月18日 , 英法联军纵火焚烧圆明园 , 大火持续数日 , 绝世奇景终被付之一炬 , 成为中国近代史上一处无法磨灭的伤疤 。 160年后 , 著名建筑史学家、清华大学建筑学院教授、84岁的郭黛姮通过其团队潜心研究近20年的数字复原技术带领线上线下近80万观众重返圆明园 , 领略万园之园全盛时期的风采 。
郭黛姮认为 , 在喟叹建筑奇迹的同时 , 更要重视其背后的文化传承:“和园林一个个具体的实体建筑相比 , 圆明园的文化价值更值得重视 。 圆明园等古建筑研究让人重新思考我们民族的想象力 , 现在的年轻一代要敢于想象 。 ”
用数字复原诠释文化遗产的历史可读性
圆明园自康熙四十六年(1707年)作为四皇子胤禛的赐园开始营建 , 到胤禛(雍正)即位 , 始作为皇帝御园 , 历经雍正、乾隆、嘉庆、道光、咸丰150余年的经营 , 成为万园之园 。 1860年后 , 历经战争浩劫 , 成为历史之痛 , 其真容已逐渐湮没 , 但20世纪90年代以来 , 不断有人提议复建圆明园 。
郭黛姮反对全面实物复建:“文化遗址是历史信息的载体 , 圆明园被毁也是历史信息的重要部分 , 若是随意更改就违反了保护文物的法则 。 ”她认为数字复原更便于诠释文化遗产的历史可读性 。 为了让圆明园在虚拟世界“重现” , 自1999年起 , 她带领团队开始全面研究圆明园 。
“造园三分匠人七分主人 。 ”首先是探寻圆明园的“甲方” , 也就是皇帝的审美思想 。 郭黛姮团队通过查阅《起居注》等文献 , 发现从雍正到咸丰五朝皇帝皆以圆明园为治国理政的场所 , 地位不亚于紫禁城 , 从圆明园开始建设时的总体布局就反映了帝王的治国理想 。 正大光明、九洲清晏、万方安和等景点均体现了雍正的政治理想 。 乾隆时期 , 圆明园建设进入巅峰 。 在各类景观中 , 最多的是反映皇帝关心稼穑的农业景观 , 各类木结构建筑代表了圆明园设计的最高成就 , 而公众熟悉的大水法等西洋楼建筑群不过才占比2% 。
【郭黛姮|数字复原技术“重现”圆明园 诠释文化遗产历史可读性】真实性、准确性和尽量完整是圆明园数字复原工作的首要原则 。 郭黛姮及团队注重实地勘查、测绘 , 关注考古发掘新成果 , 同时深入挖掘史料 , 对照样式房遗存图纸、《圆明园内工则例》《内务府奏销档》《帝王穿戴档》《起居注》《乾隆御制诗》和以《圆明园四十景》为代表的相关书画作品等图文档案 , 采取全方位、多角度的研究方针 , 采用文化人类学的研究手法 , 从历史文化、山水环境、建筑艺术、园林植物、室内装饰、人物故事等各方面推断其场所空间特质 。
郭黛姮介绍 , 目前由其团队精确复原的景区已达圆明园全园总量的60% 。 10000余件历史档案 , 4000幅复原设计图纸 , 2000座数字建筑模型 , 6段历史分期中的120组时空单元……80余位专业人员十余年的不懈努力 , 使圆明园数字复原工程的多项数据指标创下世界园林遗址研究之最 。
复原研究过程好似侦探破案
林徽因曾说:“将来如果有一天我们有相当的把握写部建筑史时 , 那部建筑史也就可以像一部最有趣味的侦探小说 。 ”
探寻圆明园真面目的曲折过程 , 让郭黛姮感叹确实似侦探破案 。
西洋楼的蓄水楼用什么动力装置来驱动喷泉一直是团队好奇的 , 后来在国际会议中与研究巴洛克建筑的一位意大利教授合作 , 他从马普艺术史研究院的图书馆查到了设计者传教士蒋友仁给朋友的信 , 发现蒋友仁曾经使用的是一本水利机械书籍所载的图 , 这张机械图与圆明园西洋楼铜版画上有扇半开的窗户露出的给水装置“中心轴”的样子相同 , 通过这一点线索 , 推测蒋友仁用的可能正是这样的水利机械 。 但这位意大利教授仍存有疑问 , 不知中国当时是否有这种图 , 他又来到中国国家图书馆 , 找到了传教士查阅的18世纪法文水利书籍 , 在那本书的图上 , 还有铅笔画的痕迹和备注 , 由此推断蒋友仁当时参考此图做了设计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