摄影机|用摄影机战斗,留下气壮山河的珍贵影像

_原题为 用摄影机战斗 , 留下气壮山河的珍贵影像
用摄影机战斗 , 留下气壮山河的珍贵影像
抗美援朝战场上的摄影师、九旬老人黄宝善回忆峥嵘岁月
摄影机|用摄影机战斗,留下气壮山河的珍贵影像
文章图片

《钢铁运输线》摄制组全体合影 。组图均由受访者提供
摄影机|用摄影机战斗,留下气壮山河的珍贵影像
文章图片

《钢铁运输线》新闻照片 。
摄影机|用摄影机战斗,留下气壮山河的珍贵影像
文章图片

1952年10月17日晨 , 高庆生烈士(右一)在石田里砾沼河河边洗漱 。 几个小时后 , 高庆生便在突如其来的空袭中牺牲 。
“早晨我们还一起在砾沼河畔洗漱、玩笑 , 下午人就没了 。 ”
翻看着手里泛黄的黑白照片 , 黄宝善老人陷入了沉思 。
那是1952年的秋天 , 砾沼河水已经有了些许凉意 , 照片中的几个小伙子蹲在河边洗个脸 , 在战火中的朝鲜 , 享受片刻的宁静 。
砾沼河又叫罗盛教河 , 山脚下的河面就是中国人民志愿军战士罗盛教把朝鲜少年从冰窟窿里救上来的地方 。 彼时 , 抗美援朝已经进入第三个年头 , 停战谈判又陷入僵局 , 战争还要继续 。
这些小伙子是第二届赴朝鲜慰问团摄制组成员 , 都来自解放军八一电影制片厂 。 此刻他们刚刚经过一夜行军 , 赶到这个叫做石田里的地方 。
照片中 , 蹲在河边刷牙的高庆生看上去那么年轻 , 不远处 , 黄宝善悄悄拍下了这张照片……然而 , 几个小时后 , 高庆生便在突如其来的空袭中牺牲 , 身旁是他负责的那台苏联艾姆摄影机 。
“摄影机就是我们的枪 , 人在枪在 。 这是当年电影训练班的第一课 。 ”当时只有20岁的黄宝善经历了同伴牺牲的全过程 , 这名两次进入朝鲜战场担任摄制组剧务 , 参与纪录片《钢铁运输线》、故事片《长空比翼》等多部抗美援朝题材作品 , 拍摄了大量珍贵的史料镜头 , 如今已经90岁的黄宝善老人喃喃地说道 , “如果活到今天 , 高庆生应该93岁了吧!”
《钢铁运输线》是一部影片 , 更是一个摄制组
“岁月悠悠一瞬驰 , 长记钢铁战线时 。
二十六人摄制组 , 建厂出征第一支 。
胸怀保家卫国志 , 肩负记录英雄诗 。
五十八年逝去矣 , 昔日青年鬓发稀
……”
2010年 , “抗美援朝胜利60周年”给了淬炼于战火的那群热血青年再聚首的理由 , 然而 , 看着身边“硕果仅存”的几人时 , 黄宝善兴奋又伤感 , 于是作长诗“忆《钢铁运输线》”以纪念 。
“‘钢铁运输线’是在朝鲜战场上出现的一个词语 , 把运输线这一普通的名词 , 冠以‘钢铁’二字 , 形象、生动、高度评价了志愿军广大指战员 , 在祖国人民和朝鲜人民的支援下 , 为保证前线部队军事物资供应 , 为保证抗美援朝战争的胜利 , 用激情、智慧、用血肉 , 用无数人的生命所建立起来的‘打不烂 , 炸不断’的后勤供应线 。
《钢铁运输线》是一部影片 , 更是一个摄制组 , 对于我们这些曾经参加的成员来说 , 是一个生死与共的战斗集体 , 是我们永生难忘的记忆 , 是共同参加抗美援朝战争的历史 。 ”
在当年的回忆中 , 黄宝善这样写道 , “那时 , 我们正年轻 , 全组26个人 , 平均年龄25岁 , 23岁以下的有13人 , 占全组半数 。 导演冯毅夫同志33岁 , 最年长的薛伯青同志43岁 , 最年轻的陈毓中和沈友春只有18岁 。 岁月如梭 , 从1953年1月摄制组入朝到现在 , 其中多数成员已经离我们而去 , 在世的也没有几个了 。 ”
1952年8月 , 八一电影制片厂初建 , 9月份适逢中国人民第二届赴朝慰问团赴朝慰问 , 八一厂奉命组成摄制组拍摄纪录片 。 按照计划完成两部影片 , 一部是拍摄战地慰问活动的《慰问最可爱的人》 , 夏国瑛任导演 , 随慰问团总团活动的摄制组成员包括高庆生与黄宝善等六人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