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泄|当在朋友圈遇见了“丧”,你的心情会受到影响吗?

【宣泄|当在朋友圈遇见了“丧”,你的心情会受到影响吗?】在朋友圈遇见“丧”
别人的情绪和问题 , 作为旁观者的解决程度非常有限 。 一定要做什么的话 , 不用在朋友圈聊 , 可以私下去联系、去倾听 。
---------------
“到国外交换才知道自己有多差 , 这把年纪没有自知之明太可笑了……”
“人生艰辛 , 论文又搞砸了 , 最适合我的地方果然是垃圾堆 。 ”
连续几天 , 于彬都在朋友圈里看到同班同学小刘“丧气满满”的朋友圈 。 于彬和小刘接触不深 , 除了课堂上打个招呼 , 几乎零交流 。 面对满是负面情绪的朋友圈 , 于彬有些不知所措:“刚开始几条大家都会回复一句‘摸摸’‘抱抱 , 会好起来的’安慰一下 , 次数一多 , 看着不舒服 , 也不知道说什么好 。 ”
在朋友圈遇见负能量言论 , 渐渐成为许多人的常态:手指划过屏幕 , 一水儿的美景美食人生感悟之间总时不时夹杂些消极的词句——这一类往往没有配图 , 白底黑字透着浓浓的沮丧 。 有网友评价:“当朋友圈遇到了‘丧’ , 就像瘟疫找到了适合它传播的温床 , 令人避之不及 , 却又不自主地受其影响 。 ”
在银行工作的刘倩发朋友圈之前总要“三省吾身”:领导能看吗?客户能看吗?他们会不会觉得我太负能量了?思来想去 , 一一分组屏蔽 , 生怕遗漏了一个重要人物 。 “有时候会想 , 朋友圈不知不觉就变了样 , 大家每天分享的都是积极向上的东西 , 或者是活在自己幻想中的生活写照 , 而我发负面是不是反人类啊?”刘倩很无奈 , “但我认为朋友圈发负面情绪只是发出想得到别人关心的信号 。 这样的人不是坏人 , 只是心里委屈想找人说说话 , 求个安慰 。 ”
中南民族大学的朴朵晴的朋友圈 , 除了分享美好的日常 , 也有不少情绪负面的言论 。 朴朵晴说 , 自己会经常通过朋友圈宣泄情绪 , 这来源于当时“想要站在山顶尖叫”的欲望 。
在发之前 , 朴朵晴不想顾虑旁人 。 “如果有人来和我直接说 , 他不喜欢我这一类朋友圈 , 我会分组屏蔽他;如果没有 , 我不认为我需要为对方的‘玻璃心’负责 。 ”相较于与朋友一对一聊负面情绪 , 朴朵晴觉得 , 发朋友圈能快速地“释放不开心” , 同时也能在她情绪得到舒缓后 , 删除或者仅自己可见 。 “负面情绪十分正常 , 在不伤害别人的前提下想要宣泄 , 无论是坐在街上大哭 , 还是发朋友圈 , 只是个人选择” 。
弗洛伊德曾说 , 压抑和宣泄是人的两种基本心理机制 。 在现实生活中 , 由于场合的限制 , 人们一般会选择压抑情绪 。 而网络空间具有相对的隐匿性和虚拟性 , 逐渐成为人们宣泄情绪的场所 。 社会学家刘易斯·科塞提出的“安全阀机制”理论建议 , 要给人们的情绪宣泄提供一个缓冲地带 。 朋友圈就像一个缓冲地带 ,发发牢骚 , 吐槽生活 , 暴露自己无奈和脆弱的一面 , 一定程度上有助于缓解心理压力 ,消除郁闷情绪 。
但对于一些接收者而言 , 负能量朋友圈意味着“情感垃圾” 。 南京金陵学院大四的杨怡然对这一类负面朋友圈很排斥 , 每当学习累了想点开朋友圈放松 , 看到一些“满满负能量”的丧气话 , 杨怡然觉得自己的好心情都被破坏了 。 “看到很丧的朋友圈 , 会觉得这人很惨 , 成天往朋友圈倒垃圾 。 我个人不认为丧丧的人有多酷 , 真心觉得 , 感叹人生不幸命运不公的人 , 麻烦考虑朋友圈其他人的感受 , 你的负面情绪请不要自私地影响其他人” 。
在某教育机构工作的李佳则认为 , 朋友圈属于公共场所 , 一条朋友圈的背后或许有几百双眼睛盯着看 , 说者无心只是想发泄一下 , 但听者有意 , 未必会习以为常 。 “或许你觉得对方不爱看可以不看 , 但知道别人不爱看 , 那你干吗发呢?每个人都是被生活磨得没了脾气然后又重拾信心继续生活 , 只想发泄的话不如写日记锁起来 , 想得到回应就把难过的话讲给真正关心你的朋友听 , 成长中我们最需要学会的就是在多数人面前闭嘴”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