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紫禁城:无处不在的数字准则

_原题为 紫禁城:无处不在的数字准则
古代|紫禁城:无处不在的数字准则
文章图片

【古代|紫禁城:无处不在的数字准则】中国古代将天空中央分为太微、紫微、天市三垣 。 三垣中 , 太微为上垣 , 紫微为中垣 , 天市为下垣 。 紫微垣为中天的中心 , 是天帝居住的地方 , 名为紫官 , 共有以北极星为中枢的十五颗星 。 中国传统文化崇尚“天人感应”和“天人合一” , 与天文相对应 , 皇帝是天帝之子 , 天子居住的皇宫便是紫徽宫了 。 称皇宫为“紫官”在秦汉时期就已开始 。 同时又因为皇宫四周都有高高的城墙 , 鳞次栉比的宫殿 , 戒备森严 , 尊严无比 , 严禁侵扰 , 为常人不得出入的禁地 。 故有时又称“禁城”、“禁中” 。 唐代时开始将紫微垣的“紫”字与禁城、禁中的“禁”字连用 , 称为“紫禁” 。 初唐著名诗人骆宾王有诗云:“紫禁终难叫 , 朱门不易排 。 ”晚唐大诗人白居易诗中有:“朝从紫禁归 , 暮出青门去 。 ”紫禁成了当时人们对皇宫的称谓 。 历代皇帝居住的紫宫禁地也因此称为紫禁城 。
也有人认为直接称宫城为紫禁城大约是从明代中晚期才开始 , 明初时还只称皇城 。 有明一代, 记载宫殿建筑的官修书特别少 , 现存官书中最早使用紫禁城名称的是万历《会典》 , 其中写道:“皇城起大明门 , 长安左、右门 , 历东安、西安、北安三门 , 周围三千二百二十五丈九尺四寸 。 内紫禁城起午门 , 历东华、西华、玄武三门 , 南北各二百三十六丈二尺 , 东西各三百二丈九尺五寸 。 ”万历《会典》是目前所见最早记载紫禁城尺度的官修书 , 也是唯一正式使用紫禁城名称的官修书 。
如今 , 人们所说的紫禁城是指明清皇宫 , 也称故宫 。 历史上 , 每当一个朝代灭亡 , 另一个朝代建立之后 , 人们就把前朝的皇宫称为故宫 。 朱元璋的第四个儿子朱棣在夺取了侄子朱允炆的皇位后 , 准备迁都北平 。 1403年 , 朱棣改北平为北京 , 从此 , 北京这个响亮而崇丽的名字 , 就以其撼人心魄的伟力而载入史册 。 从永乐四年(1406年)改建营造北京城池、宫殿、宫城开始 , 到永乐十八年(1420年)基本竣工 , 历时十五年 , 一座超过前代的帝国首都巍然屹立在东方 。
如同古埃及神秘的金字塔 , 紫禁城建筑中也暗藏着许多数字 , 学者们力图从数字中解读紫禁城营建者设置的密码 , 探讨隐藏在这些数字背后的神秘法则 。
后寝二宫乾清宫和坤宁宫组成的院落 , 南北长度为218米 , 东西宽度为118米 , 两者之比为6:11;前朝三大殿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组成的院落 , 南北长度为457米 , 东西宽度为234米 , 二者之比也是6:11 。 同时前朝院落的长、宽几乎是后寝院落的两倍 , 前朝的院落面积就是后寝的四倍 。 后宫部分的东西六宫和东西五所 , 长宽尺度与后寝院落基本吻合 。 中国古代皇帝有“化家为国”的观念 , 所以建造皇宫时以皇帝的家 , 也就是后寝为模数 , 按比例规划前朝与其他建筑群落 。
明代奉天殿 , 面阔九间 , 进深五间 , 二者之比为9:5;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共处的土字形大台基 , 其南北长度为232米 , 东西宽度为130米 , 二者之比也刚好为9:5;天安门东西面阔九楹 , 南北进深五间 , 二者之比仍为9:5 。 古代数字有阴阳之分 , 奇数为阳 , 偶数为阴 。 紫禁城中前朝部分宫殿数量皆为阳数 , 而后寝部分宫殿数量则皆为阴数 。 阳数中九为最高 , 五居正中 , 因而古代常以九和五象征帝王的权威 , 称之为“九五之尊” 。 在中轴线上的皇帝用房 , 都是阔九间 , 深五间 , 含九五之数 。 九龙壁、九龙椅、八十一个门钉(纵九 , 横九)、大屋顶五条脊、檐角兽饰九个 。 九龙壁面由270块组成(含九) , 故宫角楼结构九梁十八柱 。 故宫内总共房间数为9999.5间 , 亦隐喻“九五”之意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