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传记|什么是朱元璋人格的底色

_原题为 什么是朱元璋人格的底色
张宏杰 史客儿
公元1328年 , 元天历元年 , 元朝河南江北行省安丰路濠州钟离东乡农民朱五四的家里 , 一个婴儿呱呱坠地 。 据说当时满屋红光 , 周围邻居以为发生火灾纷纷前来救火 。 这个一出生就闹出如此大动静的婴儿就是朱元璋 。 虽然朱家贫困连一顿饱饭都吃不上 , 但是家人努力生活日子还过得去 。 朱元璋16岁时饥饿加上瘟疫夺走了家里人的姓名 , 自己也被迫出家当了和尚 。 可是 , 动乱的世道和尚竟也做不得 , 迫不得已流亡乞讨 。 朱元璋在淮西、豫东等地历练了三年 , 也正是这三年开启了朱元璋从农民、和尚、乞丐到参加起义军 , 最后开国称帝的传奇一生 。
当和尚的日子也不好过
元至正四年(1344)春 , 朱重八还不满十六周岁出家当了和尚 。 朱元璋在皇觉寺半饥半饱的小和尚生活 , 只过了五十天 。 作为新入寺的和尚 , 他年龄最小 , 地位最低 , 所有扫地打水做饭上香之类的杂活全是他的 , 吃饭时他却是最后一个 。 干了一天活饥肠辘辘 , 到口的却常常只有半碗残茶剩饭 。 朱元璋在家中虽然也吃不好穿不暖 , 但毕竟是家中的老小 , 从小到大都是受关心受照顾的角色 , 到了庙里 , 实在难以适应 。
谁承想这半饥半饱挨打受累的日子 , 后来居然也成了甜蜜的回忆 。 不久全县大饥 , 寺庙里的粮仓也迅速空了下去 。 第五十一天 , 老和尚把几个和尚叫到一起 , 宣布粮食已尽 , 只好封仓 , 叫大家各谋出路……
当朱元璋背上破包袱 , 提上木鱼和瓦钵 , 走出皇觉寺破败的大门的那一刻 , 世界在他眼里变了 。 在此之前 , 他朱元璋是被许多套定位系统牢牢锁定在大元社会的一个细胞:不论是户籍本、家谱 , 还是和尚度牒 , 都表明他是被这个社会牢牢控制着和规定着的 。 他是大元朝濠州府钟离县太平乡孤庄村的一个男丁 , 是朱氏和陈氏家族亲戚网中一个不可缺少的结点 , 经纬分明 , 一目了然 。 他的未来生活本来是恪守三纲五常、乡规民约 , 信奉鬼神 , 尊敬长上 , 安分守法 , 勤苦成家 , 春种秋收 , 娶妻生子 , 生老病死 。
可是 , 因为这一场大饥荒带来的巨变 , 他身上所有的锁链都被扯断了 。 父母不存 , 兄弟失散 , 一切家族亲戚关系都被割断了 , 只剩下他孤零零一个人 。 官府不再管他 , 甲长不再管他 , 甚至现在连寺庙也不再管他 , 平生第一次 , 他一无所属 , 在这个世界上失去了定位 。
现在 , 展现在他面前的天地是无序、混乱、凶险的 。 失去了家族和寺院的庇护 , 他就像断了缆绳的一只小船 , 任何一股大浪打来 , 都有可能吞没他 。 他深知 , 从此之后 , 可以依靠的 , 只有自己了 。
【故事传记|什么是朱元璋人格的底色】他沿着乡村小路 , 一直向南走去 。 老和尚说南边年景好点 。 路边的景色变得越来越陌生 , 经过一个大村子 , 他挑了一家高门大户的院子 , 有点胆怯地扣动了门环 。
可以想见 , 从一个重信誉、好面子的农民家庭出来的孩子 , 第一次向人家开口要饭要突破多大的心理障碍 。
老半天 , 门开了 , 门里人探头看了一眼 , 不耐烦地“咣”地又把门关上了 。 朱重八心里一凉 。 正当他犹豫不决转身要走的时候 , 门又开了一条缝 , 一只拿着勺子的手伸了出来 。 重八赶紧把瓦钵伸过去 , 勺子一倾 , 一把生了虫子的糙米哗哗滑落:“今天已经过去三个化缘的了 , 就这点了 , 快走吧!”
中午 , 朱元璋就在村边的破庙里找几块石头 , 支上瓦钵 , 倒上水 , 把这把米煮得半生不熟 , 勉强填了填肚子 。
从农民变成流氓
艰苦的流浪生活就此开始了 。 他先是向南一直走到合肥 , 接着又往西走到河南固始 。 随后的几年中 , 他又相继流浪到河南信阳、临汝 , 往东折向河南淮阳 , 经河南鹿邑、安徽亳县 , 又回到过安徽阜阳 。 一路跋山涉水 , 云水飘扬 。 可以想见 , 一个十七岁的孩子的乞讨路上会品尝到多少常人体会不到的饥饿、孤独和艰辛 。 他吃过大户善人施舍的白面馒头 , 也曾吃过草根、野菜 。 他住过高门大户的下人房 , 住过村边的破庙 , 也曾经睡在山洞山崖 , 睡在雪地里风雨中 , 天为幕地为席 。 他一路念过佛号 , 也帮人打过短工 。 在许多城镇里他和乞丐们打过架 , 有的时候 , 他也曾加入当地丐帮 。 实在饥饿难耐的时候 , 他有几次还做过小偷 , 趁农忙村民们都下地的时候 , 跳墙进入人家家里 , 偷厨房的食物、柜里的银钱 , 也偷院里的鸡鸭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