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音|【今日广东·乡音】他们在岭南,寻到了诗意的栖居……

_原题为 【今日广东·乡音】他们在岭南 , 寻到了诗意的栖居……
在古代 , 岭南虽然与中原相隔甚远 , 但也并非“蛮荒之地” 。 相反 , 正因地处偏远 , 大量名臣贤士被贬谪于此 , 开启文学创作的“第二春” , 从而创造了辉煌灿烂的岭南文化 。 唐代的韩愈、宋代的苏轼 , 无不在岭南留下大量诗文……
酱紫FM出品
值班主播 | 羊城晚报采访人员 郑紫薇
在中国数千年的诗歌长河中 , 可进入金字塔顶的首推4人:屈原、李白、杜甫、苏东坡 。
屈原开创了文人诗的先河 , 留下了《离骚》等不朽篇章 , 对后世影响巨大 。 李白的诗恣意纵横 , 无拘无束 , 尽显大唐气象 , 令人仰望 。 杜甫的诗是史 , 为后人留下了历史的脚印 , 在诗的格律上也作出了突出探索和贡献 。
苏东坡则是集大成者 , 他的词 , 开豪放一派 , 与辛弃疾并称“苏辛”;诗 , 与黄庭坚并称“苏黄”;文 , 与欧阳修并称“欧苏” , 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书 , 位居宋代“苏黄米蔡”四大家之首;画 , 与文同、米芾一起开创宋代文人写意画派 。 诗词文书画 , 样样达到顶峰 , 如此全才 , 我华夏五千年“不能无一 , 难能有二” 。
更何况还不止这些 。 苏东坡为官 , 造福一方;为友 , 慷慨真诚;为子 , 极尽孝道;为兄 , 友爱兄弟;为夫 , 恩爱妻妾;为父 , 怜惜子侄 。 顺境时 , 他雄姿英发 , 兼济天下;逆境时 , 他随遇而安 , 将磨难当磨炼 , 处处贬所处处家 。 最为难得的 , 他还是一个有趣的老头 , 到哪都能找到乐子 , 真是天下无处不精彩 。 在杭州 , 他修西湖筑苏堤;到颍州 , 他发明东坡肉、东坡茶;来惠州 , 他泡制桂花酒 , “日啖荔枝三百颗”;过海南 , 他留下了东坡笠、东坡话 。
就这么一个人 , 当过皇帝的“秘书”(起草圣旨) , 也当过皇帝的老师(侍读) , 皇帝喜欢 , 皇后、太后更喜欢 , 却处处受权臣嫉妒、诬陷、排挤 , 一贬再贬 , 贬到了岭南 。 这是坡翁的不幸 , 却是岭南之大幸 。
岭南在秦始皇时才开始纳入中原版图 , 秦亡后赵佗自立为南越国 , 一度脱离中央政权 。 后几经动荡 , 一直到隋朝前后 , 冼夫人自觉拥护朝廷 , 将海南岛纳入管辖范畴 , 岭南百姓才得以安居乐业、识礼知书 。 到了唐代 , 岭南先是出了个“本土作家”张九龄 , 后又来了个韩愈 。 而且韩愈是两贬岭南 , 第一次贬到阳山县 , 第二次贬到潮州府 , 结果是 , 阳山人生子多以韩命名 , 潮州山水则无处不姓韩 。
自古以来 , 岭南人就是这么有趣 , 朝廷打压、流放的“罪臣” , 但凡有点真才实学 , 又是贤良的好人 , 岭南人一概待为上宾 , 尊为师长 , 唐代的韩愈、柳宗元、刘禹锡如此 , 宋代的寇准、苏轼、苏辙、秦观也如是 。 那时的岭南 , 世称“南蛮” , 文化贫瘠 , 太需要这些“大咖”了 。 尤其是苏轼 , 从韶关的梅岭古道、清远的飞来峡 , 到惠州的西湖、河源龙川的佗城 , 再到江门的东坡亭、肇庆的三洲岩、湛江雷州的天宁寺 , 最终漂流到海南岛的儋州 , 一路风尘一路歌 , 岭南山水 , 无不留下了坡翁的传奇 。 凡是坡翁游览、驻足、行吟过的地方 , 都成了一地圣迹 , 百姓建亭修庙 , 顶礼膜拜 。 岭南民风 , 为之敦化 。
其中 , 梅岭古道是最早见证苏东坡入粤 , 又是最后看着他离粤 , 渐行渐远 , 消失在了江西境内 , 从此再无机会回来岭南 , 再无机会吃到“故乡”的荔枝 。 而他的后人 , 如今生活在广东的据说约有40多万人 , 其中最著名的聚集地是位于河源市的苏家围 。 他的第八代孙苏刘义 , 在南宋败走岭南 , 20万军民在崖山蹈海时 , 带着仅存的一支军队 , 突围来到佛山顺德区的都宁岗 , 登山立寨“建都” , 培养“接班人” , 以期东山再起 。 最后被元军重兵围困 , 全军覆没 , 苏刘义殉国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