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洪|令人食指大动的“涮羊肉”,究竟源自何方?

_原题为 令人食指大动的“涮羊肉” , 究竟源自何方?
郭晔旻
金风送爽 , 涮肉飘香 。 每当秋风乍起之后 , 吃火锅就更成了各地食客的一大快事 。 尤其是在隆冬时节 , 锅膛中炭火熊熊 , 锅里面鲜汤沸滚 。 用筷子夹起一片片其薄如纸的羊肉 , 在火锅中略微一“涮”就夹出蘸上调料 , 这便是一道如今尽人皆知的美食——“涮羊肉”了 。
最早的“涮羊肉”
国人到底是什么时候开始吃上“涮羊肉”的呢?坊间流传一种说法 , 将这道菜的发明权授予了生活在700多年前的元世祖忽必烈 。 据说 , 忽必烈在行军途中饥饿 , 急呼厨师 。 恰逢冬季 , 天气寒冷 , 又断了军粮 。 厨师急中生智 , 赶忙烧好一锅开水 , 又飞刀切下十多片羊肉片 , 放在沸水里搅拌几下 , 待肉色一变 , 马上捞入碗中 , 撒下细盐 。 结果歪打正着 , 肉质格外鲜嫩 。 于是 , 这次偶然的事件 , 便促成了美食“涮羊肉”的诞生 。
林洪|令人食指大动的“涮羊肉”,究竟源自何方?
文章图片

涮羊肉
虽然此说在史书上找不到证据 , 但忽必烈生活的时代已经有了“涮羊肉”大约也是个不争的事实 。 宋理宗在位时期(1224-1264年) , 福建泉州出了一位名士 , 姓林名洪 。 某年冬天 , 他专程前往福建武夷山拜访著名隐士止止大师 。 途中天降大雪 。 一只野兔因下雪岩滑 , 滚下山来 , 正好被林洪捕获 。 比守株待兔还要走运的林洪手提野兔 , 来到止止大师住所 , 打算一起享用 。 不巧 , 一时找不到厨师 。 于是两人按照止止大师介绍的办法“消灭”了这只兔子:“在餐桌上放一个‘风炉’ , 炉上架着汤锅;用酒、酱、椒、桂等作调味汁 , 把兔肉切成薄片 , 待锅中汤沸时 , 用筷子夹着肉片 , 在汤中涮熟 , 蘸上调味汁来吃 。 ”
很明显 , 这个吃法 , 与我们今天食用“涮羊肉”的方法如出一辙 。 几年之后 , 林洪在南宋京城临安(今浙江杭州)的宴席上又吃到了如法炮制的兔肉 。 眼看炉上锅中汤汁沸腾 , 如浪涌江雪 , 宾主们夹着红色的肉片在蒸汽中频频摆动 , 如风翻晚霞 , 林洪当场赋诗一首 , 其中有“浪涌晴江雪 , 风翻晚照霞”的名句 。 随即给这一菜肴取了个名字叫做“拨霞供” , 而且还将其收入了自己撰写的《山家清供》一书 。
林洪吃到的“拨霞供” , 就其用料和烹食方法而言 , 就是火锅涮兔肉 。 这一点似乎也不难理解 。 《山家清供》提到的福建、浙江地处东南 , 按照明末清初的屈大均的说法 , “东南少羊而多鱼 , 边海之民有不知羊味者” 。 民间向来有“食在广州”的说法 , 而粤菜佳肴中亦鲜见羊馔 , 似乎也为屈大均提供了一个论据 。
不过 , 《山家清供》在“拨霞供”的记载后面偏偏还注有几个字:“羊肉亦可 。 ”若是以羊代兔 , “拨霞供”不就成了如假包换的“涮羊肉”了么?这在南宋时期的“东南” , 倒也并不是无法理解之事 。 有宋一代 , 皇室肉食消费 , 几乎全用羊肉 , 宋室南渡后 , 仍以羊肉为宫廷主要肉食 , 自然也就将吃羊肉的风气带到了江南 。 比如绍兴二十一年(1151)十月 , 南宋名臣张俊在接待宋高宗宴席上 , 羊肉类佳肴就有“羊舌签、片羊头、烧羊头、羊舌托胎羹、铺羊粉饭、烧羊肉、斩羊”七种之多 。 如此观之 , 若七个多世纪以前的江南食客已尝过美味的“涮羊肉” , 确也在情理之中了 。 可惜到了后世 , 这一做法逐渐湮没无闻 , 以至于晚近的江南虽仍有羊馔 , 却只限于煮焖得烂熟了的白切羊肉与红焖羊肉了 。
林洪|令人食指大动的“涮羊肉”,究竟源自何方?
文章图片

白切羊肉
话说回来 , “拨霞供”是不是最早的“涮羊肉”呢?恐怕也不见得 。 上世纪80年代 , 考古工作者在内蒙古赤峰市敖汉旗康营子的辽墓里发现了一幅壁画 , 画着三个契丹人在穹庐中围着三足铁锅席地而坐 。 锅前有一张方桌 , 上而放着盛配料的两只碗 , 还有两只酒杯 。 桌的右侧放着大酒瓶 , 左侧铁筒内盛着满满的肉块 。 这不啻一副契丹人吃火锅涮肉的场景 。 美中不足的是 , 这幅烹饪图中所煮的肉食,不能断定属于何种动物 。 不过北宋的大学者沈括提到过 , 契丹人“食牛羊之肉酪” 。 因此壁画所绘即是“涮羊肉”的可能性也不小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