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欧|成渝携手打造中国经济“新动力源”

在中国的版图上 , 地处西南地区的重庆、成都“双星闪耀” 。 以重庆、成都为核心的成渝地区 , 地处“一带一路”和长江经济带联结点 , 拥有约1.2亿人口和近7万亿经济总量 。
今年初召开的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六次会议提出 , 要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 , 在西部形成具有全国重要影响力的增长极 。 近日 , 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 , 审议《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规划纲要》 。
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的提出 , 正逢全球百年未有之大变局 。 在国内国际环境发生深刻复杂变化的背景下 , 我国将成渝地区打造成为继长三角、粤港澳、京津冀之后的“第四增长极” , 进而形成带动全国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增长极和新的动力源 , 将有效破解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 , 助推我国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 。
重要增长极和新的动力源
10月16日召开的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 , 审议《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规划纲要》 , 并强调成渝地区要“打造带动全国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增长极和新的动力源” 。
打开中国地图 , 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三大经济圈由北向南 , 分布在东部沿海地区 , 成为改革开放以来引领我国经济腾飞的主要动力源 。 统计数据显示 , 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三大经济圈用2.8%的土地聚集了约18%的人口 , 贡献了约38%的GDP 。
“国家提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战略 , 目的就是要将地处西部的成渝地区打造成为继长三角、粤港澳、京津冀之后的第四增长极 。 ”重庆大学社会科学学部副主任、经济管理学院教授姚树洁说 。
从地图上看 , 成渝地区如果能与东部沿海三大增长极连点成线 , 将形成一个占全国经济总量七成以上的巨大菱形空间 , 形成“北有京津冀 , 东有长三角 , 南有粤港澳 , 西有成渝”的中国区域经济格局 。
姚树洁说 , 这将有助于梯次实现先进生产力的有效牵引 , 不仅将有力撬动西部地区发展 , 有效破解我国区域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 , 也将有效带动全国的高质量发展 。
那么 , 国家为何选择成渝?
经济基础方面 , 成渝地区拥有重庆、成都两大国家级中心城市 , 2019年成渝地区实现GDP近7万亿元 , 经济总量占西部比重达33.25% , 成为继沿海三大增长极之后最大的区域经济体 。 今年前三季度 , 在新冠肺炎疫情的背景下 , 重庆、四川经济增速分别为2.6%和2.4% , 在全国位居前列 。
同时 , 在产业基础、基础设施、科研教育、对外开放等方面 , 成渝地区均在西部保持领先地位 。 如 , 作为全球重要的电子信息产业基地 , 成渝地区已形成“芯、屏、器、核、网”世界级产业集群 , 产能约占全球1/3 。
区位优势方面 , 成渝地区承东启西、联通南北 , 是“一带一路”“西部大开发”“长江经济带”多项国家战略的交汇区 , 是西部陆海新通道建设的重要战略支撑 , 是国家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的重要示范区……
协同发展方面 , 成渝地区已探索多年并已积累一定经验 。 如 , 2015年重庆和四川签署《关于加强两省市合作共筑成渝城市群工作备忘录》 , 决定将推动交通、信息和市场三个“一体化”;同年 , 成渝高铁正式通车运营 , 通行时间约1.5小时 , 成渝“双城生活”成为现实;2016年国家发展改革委、住房和城乡建设部联合印发《成渝城市群发展规划》;2018年 , 川渝签署《深化川渝合作深入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行动计划》和12个专项合作协议等 。
构建高质量内循环体系
10月16日召开的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指出 , 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 , 是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新发展格局的一项重大举措 。
“虽然新冠肺炎疫情并不意味着世界各国相互关联的终结 , 但各国转向国内的趋势已经开始出现 。 ”西南财经大学西财智库首席研究员汤继强说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