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运河|京华物语?丨为什么说“紫禁城是大运河上漂来的”?

_原题为 京华物语?丨为什么说“紫禁城是大运河上漂来的”?
近日 , 2020北京大运河文化节在通州大运河畔开幕 , 作为北京首次聚合大运河北京段沿线7个区资源打造的综合文化品牌活动 , 其间共计有八大板块、30多项活动在线上线下同步展开 。
在2020北京大运河文化节现场 , 举办了“大运河文化带考古成果展” , 发布了大运河文化带最新考古成果 。 近年来 , 北京不断深入挖掘以大运河为核心的历史文化资源 , 先后在白浮泉、玉河故道、路县故城等9处遗址点取得重要考古成果 , 遗址类型包括闸、堤、桥、码头等运河水工遗存和城址等 。 在大运河沿岸发现的路县故城遗址 , 把通州建城史至少提前到西汉初期 。 首次在路县故城遗址周边发现大规模的冶炼相关手工业遗存 , 为研究汉代路城地区手工业发展、经济发展提供了重要资料 。
与此同时 , “舟楫千里——大运河文化展”也正在中国国家博物馆面向公众开放 。 展览通过170件/套展品 , 辅以多个数字影像和互动项目 , 系统展示了大运河的开凿历史、通航功能、漕运管理、工程技术和非物质文化遗产 。 而其中的“穿越时空的大运河”数字影像展 , 就源自于《穿越时空的大运河》一书 。
中国大运河开凿近2500多年 , 全长约3200千米 。 如果说长城是中华民族坚挺的脊梁 , 那么 , 大运河就是我们民族流动的血脉 。 大运河是祖先留给我们的宝贵遗产 , 也是流动的文化 。 而大运河之于北京城 , 更有着极为重要的当代价值 , 亦有其非凡的世界意义 。
正如单霁翔在其所著的《大运河漂来紫禁城》中所说的那样 , “我们说 , 紫禁城是从大运河上漂来的 , 某种意义上 , 整个北京城都是从大运河上漂来的 。 忽必烈定都大都(今北京)时 , 北京还是幽燕苦寒之地 。 规划中的京杭大运河 , 让忽必烈有了在这里建设一个大都市的信心 。 ”
下文所选取的内容 , 正来自于《大运河漂来紫禁城》一书 , 故事从大运河与紫禁城开始 。 在这本书中 , 单霁翔讲述了中国大运河的故事 。 为什么说“紫禁城是大运河上漂来的”?沈括、郭守敬、宋礼 , 大运河的“设计总监”们 , 为这项巨型工程注入了哪些智慧?建筑、街区、园林、城镇 , 30多个城市的文化遗产中凝固着怎样的运河时光?这些问题都可以从书中找到答案 。
以下内容节选自《大运河漂来紫禁城》 , 图片来自《穿越时空的大运河》 , 已获得出版社授权刊发 。
大运河|京华物语?丨为什么说“紫禁城是大运河上漂来的”?
文章图片

《大运河漂来紫禁城》 , 单霁翔著 , 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 , 2020年10月版 。
大运河|京华物语?丨为什么说“紫禁城是大运河上漂来的”?
文章图片

《穿越时空的大运河》 , 英国DK公司著 , 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 , 2020年1月版 。
原文作者丨单霁翔
摘编丨安也
两千余年来 , 大运河以其沟通南北、漕运货运的强大功用 , 孕育了沿岸各城市文化 。 对于终点北京、对于紫禁城来说 , 尤其有着特别重要的意义 。 我常说 , 紫禁城是大运河上漂来的 , 许多媒体也喜欢引用这句话 。 确实 , 建造紫禁城的许多建筑材料 , 都是通过运河运到北京的 。 从某种程度上说 , 整座北京古城都是从运河上漂来的 。
中国的传统建筑主要以夯土墙、砖石墙和木结构为主体 , 因此砖瓦与木料用量极多 。 尤其是对于有大小宫殿七十多座、房屋九千多间的紫禁城来说 , 假若没有这条大运河 , 想必建筑用料就只能就地取材 , 肯定不会像实际营造过程中那样从五湖四海挑选更有质量保证的材料 , 并输送到北京建成紫禁城了 。
紫禁城的营造用材中 , 最难采集和运输的首推石料 。 比如天安门前的华表 , 金水桥 , 紫禁城各大殿台基、石阶、护栏和各种雕饰等都是用汉白玉制作的 , 因此石料用量非常大 。 汉白玉这种白色石料的产地多集中在北京西南郊的房山、门头沟等地 , 花岗岩则来自离北京200千米之遥的河北曲阳 。 在明清时期 , 远距离运送巨大而沉重的石料确非易事 。 于是聪明的工匠想出了旱船滑冰的办法 , 即在沿路打井 , 取井水泼在地上 , 结成冰 , 再将石料放在冰上 , 以人力拉拽前进 。 这虽然不是运河运输 , 却也是仰仗“滴水成冰”的特性 , 堪称人与自然相处过程中形成的智慧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