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例|1天新增3个中风险区!远距离货物传毒,怎么防?( 二 )


进口冷冻食品还有哪些环节需盯紧?
新冠疫情暴发以来 , 中国抗疫的成果有目共睹 , 不过 , 下半年以来 , 在一些地区出现的疫情新动向提示着我们 , 外防输入中 , 防物环节亟待查缺补漏 。
江南大学教授、食品安全与质量控制研究所所长姚卫蓉此前就曾分析 , 在冷冻食品的包装前后 , 只要食品加工环境、运输、流通、销售环境中存在新冠病毒 , 食品就有可能因为交叉污染或二次污染而被污染上新冠病毒 。
专家强调 , 食品生产设备、工器具、加工台面、手、手套、空气、食品加工用水、加工区域的害虫等可能存在新冠病毒 , 甚至在销售交易的拆箱分销过程中 , 若交易人员感染了新冠病毒 , 呼吸中存在的新冠病毒也会随着呼吸或飞沫飘浮在空气中 , 进而沉积在冷冻食品外包装表面 。
值得注意的是 , 本次 , 疾控部门采集了天津涉事冷库货物置放点、门帘、门锁、门把手、叉车、托盘、库里现存货品外包装、集装箱内壁等环境样本30份及在津暴露人员12名样本进行核酸检测 , 发现其中1份冷库门把手样本核酸检测为阳性 , 1名冷库装卸工核酸检测呈阳性 。
【病例|1天新增3个中风险区!远距离货物传毒,怎么防?】可见 , 狡猾的新冠病毒可能会让你防不胜防 , 任何一处细节的疏忽都可能带来疫情传播风险 , 盯紧跨境货物流通的每一个环节势在必行 。
武汉大学医学部病毒所教授杨占秋日前对媒体强调 , 冷链食品流通环节非常繁杂 , 各地除了做好冷链食品追溯工作外 , 确保投放到市场的食品安全更为重要 。 对食品外包装的检测是一方面 , 食品内包装也需要检测 , 这样能确保投放到市场的食品安全性 , 杜绝沾染了病毒的食品在市场内向更多人群扩散 。
国务院出手围堵防控漏洞!
就在天津发现本土确诊病例后 , 天津随即宣布将对全市冷链货品和从业人员进行安全检测 。
国家层面 , 近日 , 国务院应对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联防联控机制综合组发布了《关于印发进口冷链食品预防性全面消毒工作方案的通知》 。
上述通知指出 , 在不改变各地现有总体防控安排的前提下 , 根据进口冷链食品的物流特点 , 在按要求完成新冠病毒检测采样工作后 , 分别在口岸查验、交通运输、掏箱入库、批发零售等环节 , 在进口冷链食品首次与我境内人员接触前实施预防性全面消毒处理 。
值得一提的是 , 此次公布的文件中 , 特别对冷链运输出入库环节作出详细要求 。
依照要求 , 冷链运输和出入库环节上 , 进口冷链食品在从集装箱卸货换装至国内运输工具时 , 货主或其代理人对货物包装实施消毒 。
进口冷链食品运输过程中 , 承运企业不得开箱 , 在国内运输段交通运输管理部门要督促指导冷链物流企业严格查验海关通关单证 , 落实运输车辆船舶等装载运输装备消毒、一线工作人员个人防护等措施 。
与此同时 , 在地方层面 , 各个地方政府也在积极采取措施 , 围堵可能出现的防控漏洞 。
例如 , 北京等地已开展了冷链食品追溯平台建设 , 运用区块链、大数据、电子编码等信息技术对进口冷藏冷冻肉类、水产品开展追溯管理 。
刚刚出现过疫情反弹的青岛则要求对所有进口冷链产品每件必检 , 对在港口等口岸区域和冷库等场所从事进口冷链食品装卸、搬运、运输等工作的人员 , 每3至5天进行一次核酸检测 。 (完)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