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疗|宝宝食疗方材料生服还是炒制?送你进阶指南

_原题是:宝宝食疗方材料生服还是炒制?送你“进阶版”指南)
药补不如食补 , 用在孩子身上再恰当不过 。 孩子体弱 , 多是因为五脏六腑成而未全 , 全而未壮 , 并非本身有亏损 。 和大人用功效猛、剂量大的中药材煲中药调理不同 , 给孩子保健 , 更建议选用药食同源、安全可靠的食疗方 。
在之前的推文里 , 我陆续提及很多给孩子服用食疗方的原则 , 主要有5点:
① 除了消食导滞、调理小儿常见病(如感冒、咳嗽等)食疗方 , 绝大多数食疗方都要在消化好、没有明显外感炎症的情况下服用;
② 日常食疗与喝食疗方还不一样 。 前者可以适量常食 , 后者则须严格按食谱给出的频率服用(如1周1次等);
③ 通常来说 , 绝大多数补益食疗方 , 建议3岁以上才可服;
④ 适合成年人的凉茶方、板蓝根 , 尤其不适合孩子偏虚寒的脾胃;
⑤ 无论是消食导滞 , 还是补益 , 食疗方都不能天天喝、长期喝 。
若有积食可以视积食程度连服1~3天 , 若是补益则通常1周1次 。 而且 , 调理小儿常见病的食疗方 , 通常不作为预防 , 给健康孩子喝之前一定要对证 。
今天我们提供一篇孩子服用食疗方的“进阶版”指南 , 解决家长烹煮时最常遇到的问题之一:食疗方材料选择困难症!
食疗方中的食药材 , 究竟是选干品好 , 还是选鲜品好?买不到炒制的食药材 , 用生的可以吗?
鲜品一定比干品药效更强更好吗?
食药材鲜品不利于长期保存和长途运输 , 所以 , 经过炮制加工的干品食药材应用范围更广 。 有的家长把菜篮子里的经验用到选食药材上 , 认为新鲜的就一定比加工成干货的要好 , 其实并非如此 。 还是那句话:食药材无好坏 , 用对证、适合孩子才是关键 。
一般来讲 , 鲜品各方面功效都比干品要“猛” , “猛”不代表一定适合孩子 。 比如 , 寒凉的鲜药比干药更寒、更润 。 这是清代名医石寿棠的观点:“药有润燥 , 凡质柔软 , 有汁有油者皆润 。 ”
寒凉的鲜品养阴清热、凉血解毒的力度也更强 。 如果要用到寒凉食药材 , 就需要根据孩子的体质来选 。 比如 , 夏天给有虚火的孩子清热生津 , 用鲜荷叶的效果会比干荷叶好一点 。 如果孩子本身偏虚寒 , 也没有温病、热证 , 仅作为日常保健 , 寒凉物就要少吃 , 更不建议碰寒凉的鲜品 。
此外 , 有芳香气的鲜药也比干药味厚力雄 。 芳香之气有游窜的特点 , 也就是挥发性好 , 能凿开体内的淤堵 。 所以 , 我们可以用花茶醒脾醒神 。 不过 , 有时过香的鲜品对孩子来说太浓郁 , 干制的反而刚刚好 。 鲜品往往还有寒性大、毒物类药物毒性大等弊端 , 如果不炮制加工成干药 , 直接使用的话“杀伤力”很大 。
但这也不是说鲜品就不适合孩子服用 。 比起干品 , 鲜品可能更适合用于顺时保健 。 我们常讲 , 日常养生要顺应天时 。 和干药相比 , 鲜药有很强的季节性 , 应季而生 , 因此对于顺时保健、时节性病症防护都有较好的功效 。 比如 , 秋冬燥邪当令 , 可以用新鲜百合做日常食疗糖水 , 给孩子润肺降燥 。
一句话总结:鲜品多用于顺时保健食疗;干品多用于儿童调理食疗 。 (但并不绝对)
炒制 , 就是给药材添加温性吗?
通常来说 , 炒制后的食药材会更偏温 。 像家长比较熟悉的谷芽、麦芽、莱菔子等消食导滞食药材 , 炒制之后 , 消积力度稍微弱一点 , 功效会更偏向健脾 。 这对脾胃虚寒、受不得强力消积的小宝宝来说 , 是比较适合的 。 有些药材炒过之后 , 功效会更专精 。 比如 , 炒扁豆的燥湿功力就更明显 。 又比如花椒 , 炒制后辛散走窜作用、毒性减弱 , 温中散寒的效果甚佳——通常给孩子夏天吃辛食花椒 , 基本默认都是炒制过的 。 但并不是所有中药都是炒制后的更佳 。
食疗、汤方很讲究 , 有时候稍改一味药 , 适合的症状就不同了 。 如果食谱中没有写明炒制的 , 就不要擅自改成炒制 。 如果食谱中标明炒制 , 但周边药房只能买到生制 , 家长可以把食药材下锅 , 开中小火翻炒至微黄即可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