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中全会精神在基层】“牛”气冲天 去年,他家收入10万元

“能住上这么好的新家 , 多亏了党和政府的好政策 。 ”说起新家 , 李生胜总是心怀感激 。 李生胜是大通回族土族自治县青林乡生地村人 , 与85岁的母亲祁真兄生活 。 20多年前 , 李生胜的父亲因病去世 , 日子虽然过得很辛苦 , 但母子俩挺过来了 。
李生胜很孝顺 , 因母亲年事已高 , 生活起居需要人照顾 , 他放弃外出打工挣钱的机会 , 全心照顾母亲 。
2015年 , 这个家庭被村里评定为建档立卡贫困户 。 2016年 , 政府出资4.5万元给母子俩盖了新房 。
【【五中全会精神在基层】“牛”气冲天 去年,他家收入10万元】2017年 , 村里实施产业发展项目 。 有养牛经验的李生胜选择了养殖项目 。 政府给他家购置了两头牛 , 并通过东西部协作项目安装了光伏发电 , 家里每年有了5000元收入 。 “当时我可高兴了 , 暗下决心 , 一定要把日子过好 。 ”李生胜说 , 党和政府通过各项政策给了他脱贫致富的机会 , 他一定会好好努力 , 靠自己的双手脱贫致富 。
通过驻村队员对脱贫攻坚相关政策的讲解 , 李生胜决定扩大养殖规模 , 大干一场 。 在两头奶牛的基础上 , 靠“530”扶贫贷款项目 , 他申请5万元贷款 , 收购了12头牦牛 , 开始育肥养殖 。
从那时开始 , 李生胜一天比一天忙 , 他每天早起割草、喂牛、打扫牛舍……把牛养得肥肥壮壮 。 同村的村民经常开玩笑说 , 老李都要住在牛圈里了 。
经过一番努力 , 2017年年底 , 李生胜的牛卖了两万多元 。 经济收入达到了脱贫标准 , 年底他顺利脱贫了 。
尝到了甜头 , 李生胜想着继续扩大养殖规模 。 2018年新年伊始 , 他和村两委和驻村工作队协调沟通 , 通过“福农贷”项目 , 贷款15万元买了40头牦牛 , 开始扩大发展牦牛育肥 。
两年来 , 李生胜不断摸索经验 , 在其他养殖户的帮助和自身的努力下 , 他家的收入逐年增加 , 生活也越来越好 。
2019年 , 李生胜的牦牛养殖规模达到了100多头 , 收入10万元 , 他常笑着说 , 他家的好日子都是牛圈里的牛带来的 。
摘掉“贫困帽” , 李生胜不忘感恩 。 平时 , 他不仅在生活上帮助村民 , 还经常协助村两委和驻村工作队宣传党的政策 , 积极参与村里的各项发展事务 。
李生胜说:“在我最困难的时候 , 是党和政府帮助了我 , 让我们住上了新房子 , 走上了小康生活的道路 , 我希望在我力所能及范围内 , 帮更多的人过上好日子 。 ”
“这段时间 , 乡上的干部经常给我们宣讲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精神 , 全会提出了‘优先发展农业农村 ,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 我觉得五中全会真切反映了人民的意愿和期待 。 ”李生胜说 , 五中全会让他信心十足 , 他如今的愿望就是把牛养好 , 把日子越过越好 。
在大通县 , 像李生胜这样勤劳朴实、奋力拼搏的脱贫户比比皆是 。 自脱贫攻坚战打响以来 , 大通县涌现出一大批自主创业、自谋发展的建档立卡贫困户 , 他们用勤劳的双手谱写了一曲曲属于自己的脱贫之歌 。
截至目前 , 大通县全面完成116个贫困村退出、7915户28192名贫困人口稳定脱贫的攻坚任务 , 全县贫困人口生产生活条件和经济收入明显提高 , 贫困村基础设施条件和公共服务能力显著改善 , 特色优势产业得到培育壮大 , 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明显增强 。 (作者:郭红霞 杨七姐)
编辑:张海雯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