祭祀|寒衣节 寄幽思

【祭祀|寒衣节 寄幽思】_原题为 寒衣节 寄幽思
○马小江
今年11月15日 , 是传统节日寒衣节 。 寒衣节在每年农历十月初一 , 它又被称为“十月朝”“祭祖节”“授衣节”等 。 十月初一的祭祀送寒衣等习俗由来已久 , 元代开始有记载将之称为“寒衣节” 。 这个节日更流行于北方 , 人们在这一天用祭扫、送寒衣等方式纪念仙逝亲人 。 这个日子还标志着严冬来临 , 所以也有为父母爱人送御寒衣物的风俗 。
寒衣节的源起说法不一 。 有说其脱胎于先秦迎冬礼仪 。 据《礼记·月令》记载 , 农历十月初一这天 , 天子率三公九卿到北郊举行迎冬礼 , 礼毕返回;要奖赏为国捐躯者 , 并抚恤他们的妻儿 。 为逝去者送去寒衣 , 上行下效 , 遂相沿成习 。 寒衣节又称为“授衣节” , 这个日子经过从九月到十月的“推移” , 也经历了添置冬衣、给官员发放衣服、为祭祀逝者送去寒衣等习俗更替和延伸 。 在《诗经·豳风·七月》中提到“七月流火 , 九月授衣” , 意为从九月天逐渐冷了 , 部队要准备发冬装了 。 唐玄宗李隆基的《九月荐衣陵寝制》曰:“禋祀者 , 所以展诚敬之心 , 荐新者 , 所以申霜露之思……自今以后 , 每至九月一日 , 荐衣于寝陵 , 贻范千载 , 庶展孝思……”这就规定了每年九月一日向陵寝荐衣 , 这也影响到汉族民间拜墓送衣的习俗 。
到了宋代 , 这一天的习俗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授衣、祭祀和开炉 。 记录北宋都城东京开封府城市风俗人情的《东京梦华录》中 , 记载“下旬即卖冥衣、靴鞋、席帽、衣段 , 以十月朔日烧戏故也” , 至十月一日则“士庶皆出城飨坟 , 禁中车马出道者院及西京朝陵 。 宗室车马 , 亦如寒食节” 。 到了吴自牧的《梦粱录》中 , 南宋临安“士庶以十月节出郊扫松 , 祭祀坟茔 。 内庭车马 , 差宗室南班往攒宫行朝陵礼” 。
从这些史料可以看出 , 到南宋时 , 十月一日的民间习俗已经拓展到“祭祀”了 , 民间也开始在十月朔日扫墓 。
为何从九月一日“延”到十月一日?有观点认为 , 各朝代日历是变化的 , 到汉代才固定下来 , 《诗经》上的“九月授衣”并不是现在的九月;还有观点认为九月未入冬 , 所以宋代便推移到十月 。
元代有记载将十月一日称为“寒衣节” 。 元代熊梦祥的《析津志辑佚·岁纪》中提到:“是月 , 都城自一日之后 , 时令谓之送寒衣节 。 祭先上坟 , 为之扫黄叶 。 ”到了明代 , 北京开始就有专门售卖寒衣的纸店 。 寒衣上印有文字、印章 , 写明亡者的籍贯姓氏字号 , 像在邮寄信件 。 当晚 , 家家出门祭奠 , 烧掉纸衣 , 此时已有谚云:“十月一 , 送寒衣 。 ” 清朝 , 潘荣陛的《帝京岁时纪胜》中记录了寒衣节场景:“十月朔 , 士民家祭祖扫墓 , 如中元仪 。 晚夕缄书冥楮 , 加以五色彩帛作成冠带衣履 , 于门外奠而焚之 , 曰送寒衣 。 ”
如今 , 延续至今的寒衣节在不同地区 , 风俗也有区别 , 送寒衣则最为常见 。 笔者小时候 , 每年到了寒衣节前几天 , 就看到街道上有卖寒衣纸的 。 那时人们日子过得比较紧张 , 村里人就去坟上或选择路口 , 给已故的亲人烧点纸 。 讲究的会在纸里面夹带一点棉花 , 就算给亡者送去了寒衣;有的会在当天一大早进行 , 大部分人则在当天黄昏烧纸 。
随着社会发展 , 保护生态环境成为共识 , 这让寒衣节的风俗又有变化 。 各地倡导文明安全过节 , 引导大众鲜花祭祀、植树祭祀、网上祭祀、社区公祭、开家庭追思会……这些做法和形式 , 也让传统节日有了时代印记 。
回顾历史会发现 , 寒衣节有中国人温暖的一面 , 从给现实世界人们准备冬装 , 到给另一个世界的亲人送寒衣 。 虽然时代在变 , 过节方式可能也会变 , 但寒衣节传承的对先人的缅怀之情、感恩之意永不会变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