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网络文艺传播那么广 青少年的身心健康多留意

_原题是:网络文艺传播那么广 青少年的身心健康多留意)
移动互联网将人类社会带入“永恒在线”的新世界 , 电脑、手机、游戏机、电视和平板等大大小小的电子屏幕 , 逐渐占据了我们的日常生活 。 如传播学者麦克卢汉所言 , 媒介即信息 。 对于伴随电子媒介成长起来的青少年而言 , 屏幕塑造了一代人的思维与习惯 , 动漫、游戏、视频、轻小说成为Z世代(美国及欧洲的流行用语 , 意指在1995-2009年间出生的人 , 又称网络世代、互联网世代 , 统指受到互联网、即时通讯、短讯、MP3、智能手机和平板电脑等科技产物影响很大的一代人)最主要的文化娱乐形式 , 阅读网络化、影视IP化、推荐算法化、表达现代性体验等文艺新玩法层出不穷 。 与此同时 , 屏幕也给青少年的文化审美与身心健康带来诸多影响 。
表性的屏读习惯
放弃了对深度和美感的探寻
在数字化时代 , 青少年的阅读方式更多地从书籍走向屏幕 。 但屏幕阅读并不只是单纯地将目光从纸浆材料转移至闪烁的显示器 。 书籍以其线性的文字排布逻辑培养深思性阅读方式 , 草蛇灰线、伏脉千里的叙事技巧建立在纸质载体的基础之上 , 只有手捧书卷、反复翻阅、精细阅读 , 才能欣赏到创作者情节排布之精妙与结构逻辑之精密 。
移动互联网强调更加直接和简洁的表达 , 充分利用碎片时间 , 遇到阅读障碍时即刻搜索、查询答案 。 手机、电子阅读器等窄屏幕的物质特性 , 鼓励人们加速在页面之间跳转 , 以和他人的观点交互 , 潜移默化地影响文艺创作 。 古典小说横云断岭的矛盾展开方式 , 在网络文学中变成开门见山、快速推进的情节铺陈 。 作者起笔两三段 , 就制造出起伏波澜 , 通过提供高频次的“爽”感 , 不断刺激读者下滑翻页 。 例如 , 凡人从废柴、捡宝到一路打怪升级“元婴大成”的“修真”历程是经典的“英雄之旅”模式 , 容易引发青少年读者自我带入 , 便于作者推进情节、延长篇幅而被大量使用 。 还有许多轻小说以五万字左右的篇幅、大量精美的插画、“傻白甜”的快餐化情节迎合青少年读者 。 霸道总裁文、种田文、穿越文配齐了最能撩拨欲望的元素 , 占据了文学网站的热门位置 。 这些千篇一律、套路化的情节又进一步强化浅表性的屏读习惯 , 读者难以找到曾经神游于文学空间并深度沉浸其中的阅读体验 。
关于年轻人语言使用状况的相关调查发现 , 有超过七成的被调查者感觉自己的语言越来越贫乏了 。 “看着风景美如画 , 本想吟诗赠天下 。 奈何自己没文化 , 一句××走天下”是网络世界中常见的自我调侃 。 社会性语言危机和屏读时代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 电子屏幕所塑造的阅读生态 , 相对剥夺了青少年从传统课外阅读中积累丰富词汇、学习复杂修辞的机会 。 所谓“意美以感心 , 音美以感耳 , 形美以感目” , 文学作品的审美价值体现在遣词造句的独特语言性格中 , 需要传统阅读方式的支撑 。
《中国汉字听写大会》号召全民焐热冰封汉字、《中国诗词大会》引导观众重寻文化基因、《经典咏流传》以“和诗以歌”的形式将文学精品与现代流行相融合 , 反映了社会对语言美学回归的呐喊和呼唤 , 对青少年的屏读习惯和应对语言危机亦有启示意义 。 要让屏幕真正成为青少年的“阅读器” , 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 , 营造良好的阅读生态 。 网络作家也应强化社会责任 , 提升品质内涵 , 雕琢语言表达 , 即便是仙侠玄幻的主题 , 也需要匹配壮阔幽深、高超莹洁的文字 , 方能让读者穿越屏幕遨游其中 。
弹幕的即时性交互体验
让“俯而学 , 仰而思”的审美方式变得不合时宜
技术乐意塑造我们的行为及我们对于环境的体验方式 , 屏幕的进化也持续变革着图像视频的表达方式和观看者的审美体验 。 同一部影片在电影院中和视频网站上观看所带来的体验必然不同 。 造成这种差异的不仅是屏幕尺寸和空间氛围 , 还有IMAX与视频播放器背后存在的两种截然相反的媒介逻辑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