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了解古人心(上)——以学术为公 写书不署名到底图什么?

_原题为 了解古人心(上)——以学术为公 写书不署名到底图什么?
匈牙利有位作曲家说:“人们不需要为了享受鹅肝而去了解鹅 。 ”同样的道理 , 钱锺书说得更透彻 。 一位读者很喜欢钱锺书的作品 , 想要登门拜访他 。 钱锺书婉拒:“假如你吃了个鸡蛋 , 觉得不错 , 何必要认识那下蛋的母鸡呢?”
大师很谦虚 , 但是不合常理 , 看书毕竟不同于吃饭 。 一位读者看了一本很喜欢的书后 , 很自然地就会想了解作者其人其事 。 孟子说:“颂其诗 , 读其书 , 不知其人 , 可乎?”现代作者对署名权非常重视 , 对侵权行为非常痛恨 , 但中国古代的作者好像并不这么想 , 因为很多古书都不写作者的大名 。
《周易》的作者是谁?司马迁说是周文王 , 现在看并非如此 。 《诗经》三百篇 , 作者是谁?根本考证不出来 。 《周礼》 , 相传是周公写的 , 这一点连汉代人都不相信 。 所以 , 善于读古书的人 , 得谨慎 。 尤其是秦汉以前的古书 , 都不题写作者 。 若有 , 那一般是后人想当然添加的 。
战国时期的韩非 , 写文章把法家思想阐述得很深刻 。 有人把他的书传播到了秦国 。 秦王嬴政看到了 , 感叹道:“啊呀!寡人要是能和这书的作者见上一面聊聊 , 死都没有遗憾了 。 ”李斯说:“这是韩非写的啊 , 他是我同学 。 ”
同样的一幕发生在汉代 。 有一天汉武帝读《子虚赋》读得很来劲 , 说:“可惜朕不能和作者相识啊 。 ”正好有个官员叫杨得意的在一旁侍奉 , 他听到后对汉武帝说:“作者是我老乡司马相如 。 ”
秦始皇、汉武帝 , 看到了书 , 却不知道作者是谁 , 如果不是李斯和韩非同门、杨得意与司马相如同乡 , 连一国之主都无法知道作者高姓大名 。 所以 , 古人写书写文章 , 真的不习惯、不倾向、不愿意自己署名 。
有人可能纳闷了:不对吧 , 很多古书的作者直接把自己的名字当成书名了啊 , 比如《孟子》《荀子》《管子》《韩非子》 , 等等 。
事实上 , 古书这么命名 , 为的是表明书中所言是出自哪里 , 彰显师门家法的 。 就像《论语》是孔门弟子及再传弟子编纂的一样 , 先秦子书一般都是某家后学记录、搜集祖师爷的文字、言论后编辑整理出来的 。
还比如《晏子》 , 北宋官方出版的目录《崇文总目》里说了 , 这是后人采集晏子的故事编写的 , 如果以为是晏婴自己写的就不对了 。
为什么古人不重视自己的著作权呢?有学者推断 , 古人以学术为公 , 写书不是为了争名 , 对社会有益就好了 。 作家木心把这种“只留作品 , 不留作者”的行为 , 称为“大自然的作风” 。
那为啥汉代以后的作者就不那么“急公好义”而非要把自己的名字标明呢?因为汉代开始 , 做学问学得好 , 是可以当官的 。 所以 , 当时的官方学者 , 门下弟子很多 , 他的学问与大名不愁没人传 。
【学术|了解古人心(上)——以学术为公 写书不署名到底图什么?】而民间学者、私人著述 , 写的书不被国家认可为功名利禄之桥梁 , 就少有人跟着学 。 作者要是死了 , 他的学问可能就会失传 , “尔曹身与名俱灭”了 。 不信您看司马迁这样的大史学家 , 写出了《史记》 , 不也得“藏之名山 , 副在京师”以待后来君子吗?于是 , 他们就想方设法把自己推销出去 。 在书里题写自己的名字 , 也就逐渐多了起来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