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天宠|抗倭英雄为何自杀,而且一直被人诟病?

_原题为 抗倭英雄为何自杀 , 而且一直被人诟病?
明朝中期的倭寇之乱影响很大 , 远因是朱元璋执政年间开始施行的海禁政策 , 民间海上贸易被禁止 , 东南沿海一带民众的正常谋生之路被断绝 , 不少人只好入海为盗 , 并与倭寇勾结肆虐海上和沿海诸地 。 此后 , 明朝的海禁政策时紧时松 , 海盗和倭寇之乱时缓时烈 。 到了嘉靖年间 , 日本大名细川氏和大内氏两大势力为争夺对明朝的朝贡之利(朝贡使团带来的货物会被明政府高价购买 , 然后使团再用换来的钱购买明朝货物 , 回国之后卖给本国人民 , 从中牟取暴利) , 引发了“争贡之役” 。 宁波市船舶司大太监赖恩接受贿赂偏向细川使团 , 引起了大内氏使团的强烈不满 , 两大使团爆发冲突 , 进而在当地烧杀抢掠 , 祸害百姓 , 前来平乱的明朝官兵也战死了很多人 。
李天宠|抗倭英雄为何自杀,而且一直被人诟病?
文章图片

编辑

“争贡之役”最后演变成了严重的外交事件 , 震惊朝野 , 明政府进一步收紧了海禁政策 , 促使海上走私贸易日益猖獗 , 以至于沿海豪族、官员、商人相互勾结 , 形成规模庞大的走私集团 , 海盗和倭寇之乱也愈演愈烈 , 对浙江、江苏、福建、广东等东南沿海一带造成毁灭性破坏 。 倭寇所过之处 , “村市荡为邱墟” , 庐室为之一空 。 “嘉靖倭乱”期间 , 倭寇攻陷沿江郡县数百处 , 杀伤军民上百万人 , 明军平倭中战死的参将以下武官上百人 , 耗费钱财无数 。 “倭乱”成为嘉靖一朝的心腹大患 , 胡宗宪就是在这一特殊背景下走上历史舞台的 。
李天宠|抗倭英雄为何自杀,而且一直被人诟病?
文章图片

编辑

胡宗宪剧照
胡宗宪是从基层历练出来的官员 , 他担任山东青州府益都县令时 , 组织百姓扑灭蝗灾、抗旱自救、发展生产 , 还软硬兼施 , 招降了为害一方的强盗团伙 , 仅用两年时间就将益都治理得焕然一新 , 百姓安居乐业 。 胡宗宪声名鹊起 , 被破格提拔为监察御史 。 他到边防重镇宣府和大同巡按时 , 面对边防将士对调防他地的强烈不满 , 以身涉险 , “单骑慰谕” , 安定了军心 。 他到湖广巡按时 , 为当地官府出谋划策 , 平定了苗民起义 。 胡宗宪靠着自己的才干和政绩 , 屡获朝廷提拔 。 1554年四月 , 嘉靖帝钦点胡宗宪出任浙江巡按御史 , 将他推向了抗倭斗争的最前沿 。
李天宠|抗倭英雄为何自杀,而且一直被人诟病?
文章图片

编辑

嘉靖帝剧照
当时东南沿海一带倭患加剧 , 汪直、徐海两大团伙为谋取暴利 , 烧杀抢掠、无恶不作 。 巧的是 , 汪直、徐海和胡宗宪都是徽州老乡 , 三个老乡凑一块抗上了 。 有人会问 , 既然汪直、徐海都是中国人 , 怎么叫倭寇之乱呢?就是因为他们的队伍里有很多日本浪人、海盗 , 和当地的一些汉奸勾结起来一起做恶 。 胡宗宪作为监察御史 , 主要职责是巡视监察 , 还没有全面主持平倭事务 。 当时的浙江总督张经、巡抚李天宠是治理倭乱的主角 , 他俩费了很大劲 , 但因为多方掣肘 , 成效不佳 。 严嵩就向嘉靖帝建议 , 派了干儿子赵文华前往浙江督察军务 。 赵文华是个贪腐小人 , 一来就向张经、李天宠索取巨额财物 , 被两人拒绝后怀恨在心 。 胡宗宪是个比较圆滑的人 , 他知道严党势大 , 没有严嵩父子的支持 , 自己很难有一番作为 , 于是他便处处迎合赵文华 , 送了不少财物给他 , 两人成为了好朋友 。
李天宠|抗倭英雄为何自杀,而且一直被人诟病?
文章图片

编辑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