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技术开发区|园区经济成带动青海全省经济发展的火车头
体验青海经济脉动 , 怎能不来到遍布全省的园区感受一二?
这里有首屈一指的盐湖化工产业 , 盐湖资源综合开发产业体系旨在“吃干榨净”实现资源综合高效利用;这里有以光伏发电、光热发电、风力发电以及光伏、光热产业装备制造产业一体化的新能源产业体系 , 成为青海建设清洁能源示范省的坚实支撑;这里有以枸杞、藜麦、牦牛、藏羊等高原特色生物种养殖、农畜产品精深加工为主的特色生物产业体系 , 让“青字号”品牌享誉世界 。
一个个工业园区在青海大地卓然傲立 , 带着提高核心竞争力的梦想 , 不断尝试向更高的山峰迈进 。
“十三五”以来 , 全省各级、各类产业园区依托政策、区位、资源优势 , 充分发挥要素集聚功能 , 呈现多点开花、竞相兴起、蓬勃发展的态势 。 园区数量规模不断扩大 , 创新能力不断增强 , 全省生产力布局向园区倾斜、产业向园区集中、要素向园区流动、企业向园区聚集的大格局正在形成 , 经济园区化、园区产业化、产业集聚化特征明显 。
2019年西宁(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柴达木循环经济试验区和海东工业园区分别完成工业总产值约595亿元、650亿元、140亿元 , 三大园区工业总产值约占全省规上工业总产值的60%, 产业链清晰、融合集聚、优势互补、竞相发展的产业格局已经初见雏形 , 园区经济已成为带动全省经济发展的火车头和主战场 。
【经济技术开发区|园区经济成带动青海全省经济发展的火车头】坚持协调发展 , 形成有序推进、错位发展、协调互补的新发展格局
加快推动园区经济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 , 提高全要素生产率 , 是着力构建绿色环保、特色鲜明、优势突出、可持续发展的新青海现代产业体系的关键所在 。
2017年 , 省第十三次党代会提出“推动园区、开发区转型升级 , 打造更多百亿企业、千亿园区” , 为我省园区转变发展方式 , 推进绿色发展、集聚发展进一步明确了任务 , 增强了动力 。
2018年 , 我省印发《关于推动各类产业园区改革和创新发展的意见》 , 明确了三大工业园区和青海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为主体 , 海北、海南等特色产业园为补充的现代工业体系 。
西宁(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依托全省优势资源 , 重点发展太阳能光伏制造、电子薄膜材料、轻金属合金材料、光通讯材料、碳纤维材料 , 打造新能源和新材料产业基地 , 建设青海省战略新兴产业发展的先行区 。
柴达木循环经济试验区以盐湖化工、油气化工、有色金属、煤化工、新材料、新能源、特色生物等七大循环经济主导产业体系和昆仑、察尔汗两个千亿元 , 德令哈、大柴旦、乌兰、都兰四个五百亿元产业基地建设开始起步 , 特色优势产业正在逐步培育壮大 , 成为新丝绸之路经济带上的一颗闪亮明珠 。
海东工业园区主要发展先进制造业、信息技术、商贸物流、文化旅游四大产业 , 各分园各具特色 , 竞相发展 。
在一望无际的塔拉滩上 , 一块块光伏板整齐排列 , 望不到边 , 而这些光伏板正是来自于西宁(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 。 西宁(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东川工业园区引进了亚洲硅业、黄河水电、阳光能源等一大批国内外知名光伏制造企业 , 初步形成了多晶硅—单晶硅—切片—太阳能电池—电池组件完整的光伏制造产业链 , 成为光伏全产业链发展的“小高地” 。
以优势互补、产业联动、市场导向、利益共享为原则 , 各园区开展投资合作 。 鼓励西宁与海西、海南在光伏光热等上下游产业链建立合理利益分配机制 , 调动各方积极性 , 两个千万千瓦级清洁能源基地建设的联动效应得以最大程度的发挥 。 鼓励青南地区依据本地区特色优势资源 , 在三大工业园区设立飞地 , 构建利益分成向“飞出地”(青南地区)倾斜 , 优势产业向“飞入地”(三大工业园区)聚集 , 实现共同发展 。
坚持绿色发展 , 推进资源全面节约和循环利用 , 走绿色低碳循环发展之路
推荐阅读
- 烟台开发区|央视特别节目《百年百城》即将走进烟台开发区,快来为我们的家乡点赞吧!
- 饮食习惯|全红婵真是天才!钓9条鱼打破园区纪录,坐高空缆车敢跳下翻两周
- 香河县|香河县开发区人民医院:恪守医德 拒收红包
- 香河县|香河县开发区人民医院:患者感激送锦旗
- 电网有限公司|厦门火炬高新区在全省开发区综合考评中拿下六个第一
- 村庄环境|淮安工业园区书写“绿色答卷”
- |首钢老工业园区再启程
- 民营企业|重庆江津区园区当好“店小二” 企业跑出“加速度”
- 开发区|牡丹江经济技术开发区加快项目进度打造精品工程
- 治安|廊坊开发区公安多措并举净化社会治安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