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的“十三五”】社区大变样 减负提效又便民
“现在到社区办事特别方便 , 有的自助机上就能解决 , 有的提前打个电话或者发微信把需要的资料都问好 , 盖章都是他们帮着跑腿 , 方便多了 。 ”11月17日 , 西宁市城东区东关大街街道办事处服务大厅内 , 前来办事的居民王继才说 。
过去 , 社区工作者承担大量民政、公安、卫健等部门的数据采集、事务受理和办理等工作 , 比较繁琐 。 如今 , 通过为社区减负、打造智慧社区、实施政府购买服务等 , 社区工作效能大幅提升 , 一项项便民服务提升居民幸福感 。
【【我们的“十三五”】社区大变样 减负提效又便民】据省民政厅相关负责人介绍 , “十三五”以来 , 我省各级民政部门坚持把人民群众的新期待新需求作为社区服务和基层治理的主基调 , 加强规划引导、政策指导、实验督导和示范向导 , 全面推进全省“十三五”城乡社区服务体系建设任务落实 , 积极开创基层社会治理的新局面 。 先后投入3000万元试点推进民政部门购买社区服务工作 , 为建立多方参与、共同治理的社区治理服务机制探索了路径 。 研发了青海省城乡社区管理服务信息系统 , 城镇社区和农村信息系统覆盖率分别达到100%和30% , 有效提升了基层治理信息化水平 。
不仅如此 , 我省还不断完善党建引领制度 , 探索建立市(州)、县(区)、街道、社区四级党组织联动机制 , 将党支部建设延伸到小区、楼宇和物业服务企业 , 打造“红色物业”治理服务品牌 , 强化“堡垒”聚合作用 , 提升社区治理服务水平 。 健全部门协同制度 , 建立省市县3级社区建设议事协调机制 , 在城乡社区治理重要政策文件制定、重点工作推进中构建起了上下联动、部门协同的工作格局 。 建立共建结对制度 , 通过开展双向服务、资源互补等共建共治共享活动 , 拓宽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 。
全面建立社区综合服务设施建设省级财政奖补机制 , 积极争取中央和省级财政加大投入 , 全省城镇社区和农村综合服务设施达标覆盖率分别达到93%和82% 。 健全村(社区)工作运转经费补助机制和村(社区)干部报酬动态增长机制 , 城镇社区形成了由社区工作年限、职业资格相对应的17级报酬体系 , 社区工作者月报酬平均达到4000元 , 最高达到7952.76元 。 农村形成了与任职年限、地区类别、学历水平和“一肩挑”等相对应的报酬标准 , 村“两委”主要负责人年度报酬达到上年度当地农牧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3倍以上 。 村和社区组织年运转经费分别达3.5万元至4万元和5.5万元至5.8万元 , 为保障村(社区)工作运转和各项为民服务的开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 (作者:周建萍)
编辑:张海雯
推荐阅读
- 是谁继承了夏禹的王位
- 吴承恩描写孙悟空被练成火眼金睛想告诉我们什么
- 坑杀就是活埋?其实我们都理解错了
- 我们都被骗了!这才是十二生肖正确的排序原因
- 现有国际禁毒日 让我们看清代如何戒毒
- 我们被称为汉人 因为汉朝制度影响整个封建时代
- 后羿射日的故事告诉了我们一个怎样的道理
- 古代为什么会有人选择进宫做太监?
- 高顺 三国演义中被忽略的猛将
- 西游记只是一部儿童剧吗 西游记教会了我们什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