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省星级乡村旅游接待点达600余处 乡村旅游,让好风景带来好“钱景”

随着青海乡村旅游的迅速发展 , 一个个籍籍无名的小村庄成为省内外游客争先前往的网红打卡地 。 根据省文化和旅游厅统计数据 , 目前 , 我省有省级乡村旅游重点村135个 , 星级乡村旅游接待点600多处 。
在青海 , 每到节假日 , 乡村旅游已经成为旅游新常态 。 走进各地的乡村 , 春天 , 既有满目绿意让人沉醉 , 又有悬崖木栈道、玻璃栈桥让人心跳加速;夏日 , 万亩五彩斑斓的花海 , 成为市民纳凉的好去处;秋高气爽 , 漫步在乡村田间 , 灿烂的金黄色成为主色调 , 游客在山水间定格着青海秋色;冬天 , 也可以在农家围炉饮酒 , 享受浓浓暖意 。
乡村旅游的发展让好风景带来“好钱景” , 近年来 , 全省各地的乡村旅游接待点也不断挖掘新玩法 , 丰富了民俗文化、生态采摘、农耕体验、康体养生、花海体验等不同特色的主题活动 , 深入挖掘乡村文化内涵 , 探索形成多类型、各具特色的休闲农业、乡村旅游发展模式 。
截至目前 , 我省共有国家级乡村旅游重点村28个 , 省级乡村旅游重点村135个;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8个 , 示范点15处;全国特色景观旅游名镇名村10个;中国乡村旅游创客基地3个 , 省级乡村旅游创客基地17个 , 星级乡村旅游接待点600多处(其中五星级5处) 。
乡村旅游带动乡村经济发展的同时 , 富了一方又一方农家人 。 青海部分乡村旅游点已经逐步形成地域特色 , 实现了乡村旅游带动种植养殖发展的“第一产业和第三产业融合发展”新模式 。 附近村民凭借乡村旅游发展的火爆 , 发展起农家乐、民宿、超市等旅游服务业 。
今年夏天 , 在大通回族土族自治县朔北藏族乡边麻沟村的金玉农家院 , 一拨又一拨游客品农家饭、体验农家生活 。 老板铁金玉一直在外打工 , 五年前 , 铁金玉得知村里开设了花海景区 , 在政府部门的扶持下 , 在自家开办了农家院 。 2019年旅游旺季 , 他们一家人赚了12万元 。 在今年国庆长假期间 , 乡村旅游的火热更是让他的日营业额实现了从3000元到1万元的跨越 。
在互助土族自治县 , 卓扎滩原生态景区从过去的采砂场变成了全省村集体经济发展样板村 。 景区自2019年投运以来 , 旅游综合收入达5140余万元 , 仅门票收入达1760万元 。
在西宁市湟中区慕容古寨 , 冬日的寒冷并没有阻挡游客的步伐 , 冬日的山村更具魅力 , “不辞山路远 , 踏雪也相过 。 ”
乡村旅游的发展也带动着周边西坡村、纳家村、前跃村、红嘴儿村四个村的村民增收 , 有的村民在景区附近的摊位出售自家的土豆、粉条等农产品 , 有的村民开起农家乐 , 四个村的573户村民参与入股 , 景区解决直接就业58人 , 辐射带动周边群众间接就业1200余人 。
☆相关新闻☆
环湖地区乡村旅游从业者集中充电
11月16日 , 2020年环湖乡村旅游培训班在西宁开班 , 来自共和县、海晏县、刚察县、天峻县等地的百名乡村旅游管理人员走进全省乡村旅游示范点 , 交流学习乡村旅游发展创新模式和成功经验 。
在为期五天的培训中 , 来自环湖乡镇的乡村旅游管理人员、从业人员将学习乡村旅游振兴和国家公园建设政策解读等理论专业课程 , 还将实地走进祁连山国家公园内的乡村旅游示范点老龙湾村、德吉村、同仁县扎毛村、贵德河阴镇大史家村等省内乡村旅游示范点现场交流学习 。
采访人员从青海湖景区保护利用管理局了解到 , 在大量游客、自驾车辆进入青海 , 走进游客心驰神往的旅游净地的时候 , 旅游部门将保护好青海的绿水青山放在首位 , 将生态优先项目融入到自然景观、旅游开发中 。
【青海省星级乡村旅游接待点达600余处 乡村旅游,让好风景带来好“钱景”】据统计 , 环湖周边从事和参与旅游业的农牧民有近2000家 , 直接或间接参与旅游经营人员达2万人 。 青海湖景区保护利用管理局将通过加强环湖地区乡村旅游从业者培训引导 , 实现青海湖生态保护的同时 , 推动青海湖绿色发展 。 (作者:吴梦婷)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