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瑗|泰山书院:尊师重道 理学先声

_原题为 泰山书院:尊师重道 理学先声
泰山书院创建于宋景祐二年(1035年) , 位于东岳泰山凌汉峰下 。 这里古树参天 , 溪流潺潺 。 书院旧址所在的五贤祠里 , 祭祀着石介、孙复、胡瑗三位宋代理学的先驱 , 史称“宋初三先生” 。 三位先生都曾在泰山这个钟灵毓秀之地读书或讲学 , 创立影响深远的泰山学派和安定学派 。 其学说上承孟子、韩愈 , “不惑专注 , 自寻义理” , 下启程颢、程颐 , 开理学之先声 。
石介、孙复、胡瑗同为范仲淹门生 , 后来又长期在国子监共事 。 石介 , 字守道 , 山东泰安人 , 是北宋初年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 。 他在宋天圣八年中进士甲科 , 历任郓州、南京推官 , 国子监直讲 , 回乡时在徂徕山教授《周易》 , 闻名山东 , 世称“徂徕先生” 。 在南京为官时与到访的孙复一见如故 , 相互引为知己 。 孙复是山西临汾人 , 年轻时拜范仲淹为师 , 学识渊博 , 石介十分推崇他的学问 , 将其比为管仲、晏婴 , 后两人携手创建泰山书院 , 开创“泰山学派” 。
胡瑗 , 字翼之 , 北宋著名教育家 。 他年少时在泰山游学 , 十年不回江苏老家 。 据说为专心读书 , 收到家信后见有“平安”二字即投入涧中不再看 , 泰山“投书涧”景观由此得名 。 后来他学成回到江苏主持苏、湖府学 , 创立“安定学派” , 世称“安定先生” 。
【胡瑗|泰山书院:尊师重道 理学先声】胡瑗|泰山书院:尊师重道 理学先声
文章图片

选址泰山 , 开宗立派
泰山书院在中国书院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 清代史学家、文学家全祖望曾言:“宋世学术之盛 , 安定、泰山为之先河 , 程朱二先生皆以为然 。 ”
作为儒家道统的坚定维护者 , 石介于景祐二年冬在原籍奉符(今山东泰安)筹建书院 。 他仰慕孙复的学问 , 请孙复主持书院教学 , 自己甘愿作为门徒 。
起初书院建在泰安岱庙的汉柏院 , 名曰信道堂 。 不久 , 该堂被并入岱庙 , 二人又到泰山南麓、六朝古刹普照寺西北的栖真寺 , 在那里修整房屋、招收生徒 , 讲授孔孟之道 , 这就是“泰山书院” 。
孙复后来虽成一代大儒 , 但那时他还只是个屡试不第的落魄书生 。 石介钦佩孙复的才学 , 拜其为师 , 执弟子礼甚恭 。 孔子后裔孔道辅听闻后亲自前往 , 看到孙复讲学时 , 石介执杖侍立在侧 , “升降则拜扶之” 。 由于两位创始人的亲身践行 , 尊师重道在书院蔚然成风 。
胡瑗|泰山书院:尊师重道 理学先声
文章图片

重塑学风 , 为国育才
北宋开国初期 , 刚刚结束五代十国的战乱 , 教育荒弛 。 加之自魏晋以降 , 士子沉迷谈玄论道 , “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 石介十分推崇韩愈 , 重视师道 , 他常对弟子说 , 后世耻于求师 , 学者之大弊也 。
在泰山书院 , 孙复、石介二人言传身教 , 诲人不倦 。 石介讲《周易》时 , 每天向他请教经义的学生络绎不绝 , 石介总是和颜悦色地一一解答 , 从来没有显露出不耐烦或是疲倦的神色 。 孙复认为教化是提升人的素质、修养最重要的手段 , 儒家要弘扬大道 , 必先施之于教化 。 他撰写《易说》64篇、《春秋尊王发微》12卷 , 孜孜不倦教化后人 。
孙复、石介认为 , 隋唐以来 , 专以辞赋取士 , 造成社会上崇尚浮华文辞、空疏无用的学风 , 他们主张“文为道用” , 文章必须为儒家的道统服务 。 在治学方法上 , 不拘泥于前代经学家的章句注疏 , 鼓励学生“不惑传注” , 联系时事对儒家经典提出自己的见解 , 使之前死板保守的治学风气为之一新 。
胡瑗学成后 , 亦回家乡致力教育 。 他明确提出教育的目的是为国家培养人才 , 而非只是科举应试之才 。 胡瑗先后主持苏、湖两州府学 , 创立闻名天下的“苏湖教法” , 后被朝廷太学所采用 。 “苏湖教法”核心是分斋教学法:设经义、治事二斋 。 经义斋以研讨儒家经典为主 , 目的在于培养治国人才;治事斋实行分科教学 , 有治兵、治民、水利和算数4科 , 学生需专修一门主科 , 还要兼修一门副科 , 以培养专业人才 。 胡瑗提出“明体达用”的教育宗旨 , 为后世弟子所信奉 , 史称“安定学派”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