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日报』逐梦小康战贫困——记玉树州囊谦县毛庄乡党委
本报采访人员 亚 君
与澜沧江支流孜曲河相连的毛庄乡,位于玉树藏族自治州囊谦县东北部,距县城约76公里 。这里自然风光旖旎,但却一度因地形崎岖、交通闭塞、基础设施薄弱等因素制约着当地的经济发展 。
面对美丽背后的贫困,毛庄乡坚持抓党建促脱贫、惠民生,切实将党的政治优势、组织优势转化为脱贫攻坚优势,截至目前,年人均可支配收入从2010年的1789元增长至目前的4000元 。在高原之上,绘就出了一幅脱贫路上的美丽画卷 。
人心齐泰山移
“农村富不富,关键看支部;支部强不强,关键靠头羊 。”
走进毛庄乡赛吾村支部党员活动室,看到党员活动室融入了党旗、党徽、入党誓词等党的元素,明确了“三会一课”制度、党员权利与义务、党员纪律规范等相关党建工作制度,还配置了桌、椅、书籍等各种设施设备,方便党支部组织党员开展形式多样的学习教育活动,为提升广大党员党性修养,营造了浓厚的党建教育氛围 。
脱贫攻坚战打响以来,毛庄乡党委狠抓基层党建工作,发挥党组织核心引领作用,不断突破创新 。
乡政府累计投资20余万元,改造完成5个村综合服务场所、党员活动室等基础设施建设,配齐办公设备,完善综合服务功能 。已打造完成赛吾村党支部示范基地,孜多村党支部示范基地正在有序打造当中 。
“与刚来乡上相比,乡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基础设施建设,包括住房,饮水,通讯,道路建设都有了质的变化 。领导干部工作也有了积极性 。”毛庄乡党委书记普巴才仁向采访人员说道 。
2016年,普巴才仁初任毛庄乡党委书记 。老旧房子破旧不堪,一下雨村里的土路根本没法走是给他的第一印象 。
在普巴才仁和村里党员干部的带领下,一步一步翻修了村民房子、村里铺上了柏油路、村民的收入越来越高,幸福指数直线上升 。
“听党话,跟党走,就能过上小康生活,抓党员带头作用,村民入党的积极性高了,带着村民干实事的热情也就高了,现在村里的党员每年都会增加,这也是群众的一种认可 。”普巴才仁说 。
塑造新风文明
赛吾村位于毛庄乡乡政府驻地附近,走进赛吾村,绿树葱茏,环境怡人,村落整齐,家家户户的房前屋后都打扫得干干净净,到处是一番朝气蓬勃、欣欣向荣的景象 。
74岁的布尼老人原本是个地地道道的牧民,而如今结束了风吹日晒的生活,搬进了赛吾村干净整洁的庭院 。
“在乡政府的扶持下,我们住上了大房子,女儿也通过扶贫技能培训有了烹饪的一技之长 。以往只能挖虫草来获得一点收入,现在女儿外出打工当厨师,还赚得不少呢!”布尼老人高兴地向采访人员说道 。
布尼家中墙上挂的“五星级文明户”让人眼前一亮 。因为是村里公认的人品好,诚实守信,邻里团结,互帮互助家庭,2016年,通过层层选拔,他家被评选为县级五好文明家庭 。
“有了这份荣誉以后,我们家在村里就得起模范作用,这也是一份沉甸甸的责任 。”布尼说道 。
如今在毛庄乡,最引人注目的是“五好文明户”公示栏,最让群众羡慕的是“五星级文明户”标牌,乡里乡亲谈论最多的便是“谁家是今年的文明户了!”
“每年我们乡党委成员都会组织考核组,为期一周在各个村中进行每家每户的评分、审核,选出优秀的家庭,评选出文明户 。这是对百姓们的表扬,也是他们自身的一份动力 。”普巴才仁说 。
合作社助力产业脱贫
盛夏的毛庄乡一派生机盎然,家住赛吾村的次成松毛正在毛庄乡“南杰赛尕妇女合作社”紧张忙碌着 。这位曾经的贫困户不仅脱了贫,日子过得也一天比一天好,独自抚养的三个子女都已学业有成 。
走进“南杰赛尕妇女合作社”,十多名妇女工人正在娴熟地制作牛羊绒手工毛毡 。这些编织的手机套、电脑包、时尚挎包、毡帽等由于原材料环保、款式质朴,深受都市人的喜爱,不仅远销省内外,甚至走向了世界 。
推荐阅读
- 首次在《人民日报》上做公开检讨的省委
- 青海军阀马步芳是怎么样一个人?马步芳性格特点
- 民国军阀的那些搞笑事迹 让人笑得肚子痛
- 抗战记忆 日寇逼近 《晋察冀日报》仍旧在编印
- 解放初期鲜为人知的青海平叛 投降的马家军复叛
- 1941年日机轰炸西宁 改变青海抗战的历史轨迹
- 马步芳公馆宣传引争议 青海政府将进行专项治理
- 人民日报 日本的确不是一个“正常国家”
- 人民日报谈中越争端 西沙本无事只因贼惦记
- 人民日报 西方策动香港闹剧 欲将祸水引向大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