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和#民和:半城绿树半城水( 二 )


距离镁厂两公里的史纳村党支部书记李有春今年56岁了,他家和以前的镁厂家属院门对门,他直观地感受到镁厂对当地带来的巨大影响 。
“以前,镁厂经营生产的时候,我们这边就没见过蓝天,村子里树种不活,小麦也种不活,闻了镁厂生产产生的氯气,每天早晨起来嗓子疼,每年污染,每年向村里赔付,还为村子里解决了几个在镁厂上班的就业指标 。”李有春说 。
民和镁厂多年高耗能、重污染的落后生产方式,致使企业从本世纪初开始走向不可逆转的下坡路,并于2007年正式宣布破产 。
民和镁厂破产后由明德物流公司接管,相继实施了新材料、现代物流园等项目,但短短几年时间的经营未实现让老镁厂涅槃重生、再起辉煌的梦想 。
今天,当我们再次走进民和镁厂所在地,这里的面貌焕然一新,看不出以前废弃厂房的样子,厂区里栽满了一人高的桃树、油松、云杉等树种,还有丁香、榆叶梅、连翘等灌木,乔灌搭配,看着非常美观 。
昔日的民和镁厂,今天有了一个新名字,民和史纳湿地公园,占地1320亩(88公顷),北接民小一级公路,南与京藏高速隔湟水河相望,湟水环抱形成了“小岛” 。
2018年,民和县以打造青海生态宜居东部门户为目标,大力实施林业生态建设工程,加快造林绿化和生态治理步伐,史纳湿地公园建设开始启动 。
民和镁厂改造过程中,拆除了原厂区内废旧厂房110幢,回填覆土平整,拆除过程中,保留了镁厂一些标志性建筑,一处高几十米的上料塔,一截火车头,三条铁轨,这些保留下来的建筑、物件,成了史纳湿地公园的一大亮点 。
瞿元清介绍,目前史纳湿地公园实施的是一期生态修复项目,采用生态绿化等措施,营造自然的湿地环境 。二期项目计划进行场地记忆的营造,通过目前保留的老厂房、火车头、料塔、火车轨道等厂区旧元素,打造工业遗址主题湿地公园 。
如今,史纳湿地公园是群众休闲散步的好去处,李有春说,一有空就会到这里来转转 。
出了史纳湿地公园,沿着民小公路向西走去,道路两旁不时能看见一片片种植的桃林,谁也不曾想到,这些地方原先是废弃的厂房 。
松树乡店子村,公路旁一处占地150亩(10公顷)的地方,是废弃的硅铁精炼厂房,2018年开始种植桃树,目前已成为桃林 。明年,这片桃林将交还村集体经营管理,为村民增加收益 。
如今,老鸦峡民小公路沿线,桃花长廊初具雏形,曾经大量废弃厂房和零星农户住宅,大量工业垃圾和生活垃圾消失得无影无踪,实现了从“工业黑色长廊”至“绿色桃花长廊”的转型升级 。
一提到民和县,想到的自然而然是桃花,桃花是民和的一张“金名片”,这不仅是外人对于民和的认知,更是民和县给自己旅游发展的新定位:结合湟水生态经济建设,加快桃花谷、桃花岛建设,努力打造湟水流域公路沿线桃花长廊 。
地处马场垣乡下川口村桃花源内,桃树和苹果树密密麻麻的生长着,桃树上的桃子虽然已经摘掉了,但苹果树上还挂着红彤彤的苹果,沉甸甸的苹果压弯了树枝 。
果园内,村民杨荐有忙着修剪 。今年47岁的杨荐有,在这个桃花源有7亩(0.46公顷)果园,果树是父辈们栽种下来的,到了杨荐有的头上,因为忙着在外打工,疏于照料,果树长势不好,索性也不指望果园能增收,一年到头也懒得照料 。
今年冬天,杨荐有打算将长势不好的果树锯掉,来年开春种上桃树,他说:“一年看着村民依托桃树挣了不少钱,明年再不出去打工了,栽种些桃树,打算好好经营果园 。”
相对于杨荐有,同村的李方有经营了一辈子果园,他家在桃花源有6亩(0.4公顷)的果园,桃子树、李子树、苹果树各有2亩(0.13公顷),这些果树的树龄都在20年至30年之间 。
今年,李方有的桃树,产了5000公斤桃子,他将所有桃子以每公斤6元的价格,卖给了经销商,苹果采用零售的方式在路边摆摊售卖,或是等着顾客到地头采摘,以每公斤1.5元的价格对外出售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