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发展#动能转换背景下青海发展飞地经济的几点建议

飞地经济是青海省培育和发展“四种经济形态”的重要内容,是推进新旧动能转换的重要动力,是实现产业转型升级的重要路径 。如何抓住新旧动能转换的历史机遇,结合青海省的特色和需求,我们提出以下发展建议:
【#青海发展#动能转换背景下青海发展飞地经济的几点建议】一是融入国家战略,明确定位和发展方向,促进飞地经济健康可持续发展 。制定青海飞地经济发展战略规划,从全省层面出发,紧密结合产业发展现状和发展目标,深度融入 “一带一路”倡议和长江经济带等国家发展战略,加强与相关城市的交流合作,深化与援青省市、央企的全方位合作,增添共同发展新动力,发展更高层次的开放型经济 。要充分考虑青海资源优势与约束,将飞地经济纳入全省区域资源、环境保护总体战略进行统筹规划,明确青海飞地经济发展的产业定位 。依托现有工业、农业、旅游业、社会事业等基础,积极承接对口帮扶地区的产业转移;同时,飞地经济的发展应由点到面、逐步深化,飞入飞出两地政府要在 “优势互补、互利共赢”原则基础上,进行充分协商,建立科学合理的利益共享机制以及科学高效的管理机制,确保飞地经济的长期可持续健康发展 。
二是突出区域特色,关注要素禀赋,形成特色产业集群,构建区域完整生态产业链 。飞地经济的发展应将实现地区新旧动能转化与承接发达地区产业转移、促进产业集群与融合相结合 。依据区域生态产业链完整性以及飞地经济可持续发展要求,承接产业转移,建立飞地经济综合园区 。一方面可以使承接的产业转移作为一个核心节点,解决地区原有新兴产业由于人才和技术欠缺等原因所造成的产业链不完整的问题;另一方面可以直接通过飞地经济引入新技术对原有传统产业进行改造,优化其原有的产业链 。两种方式都可以促进产业集群的形成和融合发展,实现本地区产业结构优化升级 。产业结构调整要以飞入地所在区域的要素禀赋为主,突出区域特色,形成区域的竞争优势,力求实现错位竞争和差异化发展,以新兴产业为核心,积极主动参与产业融合,全力发展特色优势产业集群 。通过新兴产业集群的发展推动地区新旧动能的转化,形成梯度发展、分工合理、优势互补的产业协作体系,形成一批具有较强竞争力和资源整合能力的大型企业和产业集群 。
三是充分协调生态保护和经济发展,走绿色低碳循环的产业转型道路 。特殊地理环境决定了青海“生态立省”居于极其重要的地位,青海应立足本地资源环境条件,鼓励循环经济的发展 。坚持生态保护优先,牢固树立绿色、低碳、循环的发展理念,全面推行清洁生产方式,不断提高资源综合利用效率 。大力发展工业循环经济,深入实施《青海省建设国家循环经济发展先行区行动方案》,进一步优化顶层设计和产业布局,着力推进关联地区(园区)间加强产业合作,实现资源循环清洁高效利用、能量梯级集约利用、横向耦合、纵向闭合的共生关系,形成特色鲜明、优势互补、互利共赢的工业经济循环生态网络 。统筹好要素资源,重视制度环境的营造,使之联动发展,使企业重视循环经济、自主创新、节能减排、清洁生产等领域 。着力培育和打造与青海资源环境特点相协调的主导产业与新兴产业集群,鼓励知名企业投资和发展与资源环境保护、旅游开发、绿色能源、生态农产品精深加工以及其他替代产业相关的产业 。
四是合理规划区域产业空间,提高园区产业层次,推动产城融合发展 。在产业空间的规划中,首先应确立省内外飞地平台和载体的空间布局,除科学规划、选择与培育“飞地” 载体外,还要明确“飞地”载体在产业空间体系中的定位和空间层级,依托“飞地”载体建立产业集群;同时,将升级转型后的产业集群落到城市空间规划中,促进产业集群与城市空间协调发展 。其次,加快建设国家级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将开发区、产业园区作为载体,提升基础设施建设能力与产业配套设施水平,在为产业提供良好的发展环境的同时,通过新动能的发展成果提高城市居民生活水平,进一步推动产城融合和乡村振兴发展,激发县域和乡镇经济,积极吸纳贫困地区劳动力就业,促进新旧动能转化,促进城乡、产业、生活和生态功能相互渗透与融合 。在发展飞地经济的同时,进一步提升产业转移示范园区的产业层次,加强招商引资工作,提升门槛,优先引进高端化、品牌化、规模化的优质项目;在园区建设与管理、产业转移与承接、信息与品牌共享等方面,达成合作与共识,形成园区规划、建设、管理合作机制,建立资源互补、互利共赢、协调发展的区域产业空间合作发展新模式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