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北地区并不主产小麦,那刀削面是怎样在山西流行起来
晋北确实自古就不种小麦,但上世纪试种过,明显产量太低了现在仍然不种。
刀削面的兴起是上世纪7 80年代兴起的,而为什么大同就兴起了刀削面呢,一来山西第一家面粉厂是在大同投产的,自从面粉厂建起来后人民才有了吃白面的习惯。二来个人认为,刀削面的流行是偶然也是必然,偶然在于大同将晋中地区的刀削面引入了各大饭店,必然在于大同自古不吃白面尤其白面条这种食物,出现了刀削面这种还比较好吃的面条产品就很受欢迎,因为没有其他竞争对手,刀削面自然在大同流行了起来。
你把刀削面放在晋中晋南也流行不起来,因为那些地方面食众多,刀削面难以分得一杯羹。
■网友五十六
正确答案正如本问题内答主@青涩果实 回答的那样,大同刀削面本身就是从山西中部引进的舶来品。大同的刀削面从业者对其进行了改良,从而成为一张大同的城市名片。
但看到很多答主和题主死磕晋北种不种小麦的问题,我觉得有必要补充一些内容
1.晋北种小麦么?
种,但约等于不种。
同朔地区除朔城区、应县、山阴县微量种植小麦,种植面积约占全省种植面积的0.03%。其他区县基本不种。
忻州地区除原平市少量种植小麦,其余区县不再种植小麦。
以上结论基于《山西省小麦生态区划研究》(作者:张立生等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2010.3)研究数据,数据为2007年统计
2.大同可以种小麦么?
可以种,不仅可以种小麦,灵丘南部还可以种水稻。但不管是小麦还是水稻,产量都极低。而且种植成本高、品质低。在粮食市场中毫无竞争力,只是为了满足部分追求绿色农业的达官显贵的个性化需求。
这不是一个能不能种的农业问题,是一个值不值得种的经济学问题。
3.大同历史上大规模种植过小麦吗?
没有。
民国到在1956年之前,大同地区主要农作物是黍子、高粱、玉米、谷子、黄豆等杂粮。一些农村有地的农户会在自家土地少量种植小麦,作为逢年过节的调剂口粮。因为产量极低,很少进入市场流通。
在人民公社成立后,个别农村生产集体曾经尝试种植改良型小麦,但均已失败而告终。在那个追求高产的年代,低产的小麦在大同地区几乎被放弃。只有个别生产队在农村集体自留地中少量种植,以满足社员口粮差异化的需求。但值得注意的是,因为大同市当时是工业体系十分发达的城市,城市居民的口粮供应确实是以面粉为主,但主要来源并非大同地区农户的自产小麦。
在包产到户初期,重新获得土地使用权的农民开始根据自身需求选择作物种植,也就是进入了想吃什么吃什么的时代。但因为气候限制,小麦依然在大同地区是低产作物。没有一个县乡会广泛种植。与此同时商品粮开始出现,即便不种小麦,也可以自由购买到自己想吃的口粮。
2006年取消农业税后,农业现代化程度逐年提高。即便是土地相对贫瘠的大同东部,玉米的亩产也能达到800-1200斤,大同云冈区西韩岭乡一带的玉米亩产甚至可以达到1800斤-2000斤。如果种植小麦的话,两三百斤几乎就是极限了。可是在粮食收购市场,玉米和小麦的差价一般不会超过10%,有的年份甚至玉米更贵。种植什么更合算,我想这是显而易见的。
4.刀削面不是大同传统美食的依据是什么?
【晋北地区并不主产小麦,那刀削面是怎样在山西流行起来】 一、在商品流通不发达的年代,当地的主粮必然是当地广泛种植的作物。
二、大同刀削面是街头美食,不是家庭美食。即便到了不缺白面的今天,大同城市家庭的主流主食是大米,农村家庭的主流主食是馒头和糕。
欢迎杠精自带干货来杠。对了,别拿你家亲戚在农村种了2亩小麦说事,你就告我大同现今或历史上哪个区县小麦种植面积超过耕地面积的10%,我就认输。
■网友五十六
不知道你在哪里了解到晋北不产小麦的,作为当地山西人可以负责任的告诉你:晋北的大同忻州等地自古就种植小麦,以前只有春小麦,近年来才有冬小麦。
推荐阅读
- 因做了这事 所以姜子牙并不是真心要帮助西岐
- 宋朝女子服饰介绍 从服饰来看宋代女子并不保守
- 清朝皇帝为什么并不常穿“龙袍”?
- 为何鳌拜被擒并不是康熙厉害而是鳌拜太菜?
- 被误解的身份 铁扇公主并不是妖怪
- 吕布杀丁原投靠董卓并不是见利忘义的行为?
- 出殡的时候为何那么多人抬棺 并不是因为太重
- 胡人汉化的另一面 中原地区亦接纳了胡人文化
- 夏朝的疆域 夏朝的疆域及中心地区有多大?
- 慈禧曾孙口述家史 光绪皇帝并不是慈禧害死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