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水北调图| 保定八旬老人10年画出百米长卷

_原题是:八旬老人10年画出百米长卷 “南水北调图”)
宣纸盈香 , 水墨丹青;一卷素笺 , 落纸烟云 。 一寸寸缓缓摊开这幅长近百米、宽0.7米的《南水北调百米画卷》 , 水利工程的一幕幕场景 , 跃然呈现在眼前 。
画这幅长卷的人 , 是我市一位名叫付景芬的老人 , 今年81岁 , 虽然没怎么接受过正规美术专业教育 , 但从小喜欢画画的她 , 用时10年有余 , 画了这幅百米“画卷” 。 其中的每一个场景、每一次构图 , 老人都经过仔细琢磨 , 展现南水北调翻天覆地的变化 , 她要用自己的方式表达对南水北调的祝福 。
南水北调图| 保定八旬老人10年画出百米长卷
文章图片

付景芬老人为采访人员讲述创作过程 。
01、15个不同年代、时期场景 , 浓缩水利发展复杂进程
随着画卷的徐徐展开 , 一幅气势恢宏的《南水北调百米画卷》气息扑面而来 , 打开长卷 , 细细品赏 , 似有滔滔江水奔涌而来……
作品开头是一条醒目的巨龙 , 体态矫健 , 张着大口奋力向山间喷水 , 浪花翻卷 , 闪着银光 。 “龙是中华民族的图腾 , 用龙代表天时地利人和 , 寓意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 其与南水北调通水结合 , 有着更深的现实意义 。 ”
从北旱南涝、大禹治水、都江堰、京杭大运河 , 再到寻找水源、库区移民搬迁、丹江口大坝加高工程、水润两岸……三个阶段15个不同年代的治水场景 , 付景芬在画卷上浓缩了我国水利发展的复杂进程 , 一座座山峰簇拥而来 , 一道道河流奔海而去 。 草木、花香、鸟语、云朵、关隘、古镇 , 装点着滚滚长江水 , 镶嵌在近百米的画卷里 , 老人画出了南水北调的气势与厚重 , 画出了时代风貌与巨变 , 画出了她的深情与痴情 。
“1952年 , 毛主席视察黄河时首次提出南水北调构想 , 当时他说:‘南方水多 , 北方水少 , 如果可能 , 借点水来也是可以的 。 ’”付景芬感慨地说 , 经历了长达半个世纪的前期论证 , 南水北调工程终于在2002年开工建设 , “如今 , ‘如果可能’变成了‘现实’ 。 ”
南水北调图| 保定八旬老人10年画出百米长卷
文章图片

几乎每一篇草图 , 老人都用时半月之久 。
02、从小石板、石笔绘画 , 到73岁高龄美院进修
1939年出生在蠡县马家佐村的付景芬老人 , 经历过抗日战争和新中国成立 , 也走过开放奋进的年代 。 如今她更愿意把这些记忆寄托在一幅幅绘画上 , “每一代人都有他们的活法” 。
儿时没有纸笔颜料 , 就用石板、石笔画;没有范本 , 就临摹小人书和上学路上墙上的宣传画 。 就这样 , 不知不觉中 , 她把绘画当成了闲暇时的一种爱好 。 1958年 , 付景芬在北京长辛店工作时 , 单位组织的纪念党的生日活动投稿 , 未满20岁的她获得的第一个奖品就是《纪念毛主席在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一本书 , 这在当时可算是个稀罕物 。
2008年北京成功举办奥运会 , 当年已有38年党龄的付景芬有了描绘伟大祖国的想法 。 选什么题材呢?付景芬的老家在潴龙河南岸 , 小时候 , 遇到多次潴龙河发大水 , 那种恐慌终身难忘 。 “当时老伴就提议 , 可以试着画一画‘南水北调工程’ 。 ”从那时起 , 付景芬开始搜集资料 , 到附近实地参观南水北调工程 , 画了《漕河渡槽》《 渡槽出口石渠道》《渡槽进水渠道》《岗头节制闸》《岗头隧洞》等几幅单幅的画 。 两年后 , 改为画南水北调长卷 。
2010年 , 老伴患癌住院 , 两年的陪床时间里 , 付景芬将绘画时间挪到晚上 。 相守一生的老伴去世后 , 付景芬也曾意志消沉过 , 重新拾起画笔已是半年之后 。 “临摹是学习传统绘画技法的重要环节 , 国画的活力在于创作 。 ”如何突破创作这一关 , 进一步提高自己的绘画艺术水平 , 是老人家经常思考的问题 。 如何以艺术手法 , 将大自然的美刻画出来 , 使它高于自然 , 超越自然 , 给人以更美的享受?付景芬萌生了到高等学府深造的念头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