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看待商业和艺术两者的关系

艺术和商业的关系
艺术和商业的关系。
这个问题好像挺难回答的,对于我们这个浮躁的,急功近利的社会,尤其是我们这个商业插画师群体来说,如何平衡两者,这或许是一辈子需要思考的问题。而且我这里写的,应该无法回答你该如何平衡两者。但明确两者的关系,或许也会有一点用。
我因为家父在美术圈的关系,很早就接触了画画,他还留了一张我四岁时画的一张画。在他的影响下,浪漫的艺术世界就慢慢的开始了解,当然,对于庞大的世界艺术史,纷繁的艺术门类,我也只敢说一点半点。
随着大学毕业,我进去商业公司工作,商业美术开始填充着我的生活,艺术和商业的矛盾,开始第一次让我有所不适。那么就要知道,什么样的作品可以被称为艺术品,在我看来,不为功利的出发点,富有深意观后体验,就可以。至于风格,那只是手法,相较于“why”的问题,“how”实在不足一提。再说回艺术品本身,成功的艺术品都是纯粹的,没有任何功利目的在前面的,现在那些被奉为经典的,成功的美术作品,回看当时作者的创作背景,出发点都可以用一个词来概括,那就是“热爱”。美好的艺术创作如果被现实玷污,那出来的产物就注定不再美好。你敢想象如果当时梵高为了生计,去画一些当时人们喜欢的东西去卖钱,还会有被后世流传千古的星空吗?还有那些在人类文明留下浓墨重彩的大作,大都,不是大都,是全部对现实有所反应,比如毕加索的《格尔尼卡》。关于这点,毛主席早就说过,人民大众喜闻乐见的,才是好的。什么是人民大众喜闻乐见,那就是“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
那么我为何会认为商业美术和真正的艺术是有冲突的,就是因为上面我说的两点它都不具备。何谓商业,经济学的复杂解释我就不复制黏贴了,但总之,就是围着资本市场转,万变不离其宗。随着市场变化,各种新兴的行业,职位变得被需要,典型的就是互联网行业。互联网行业要追求用户的多,就注定要使用浮于表面形式,避免用户理解困难的,所谓“商业美术”的方式,来达到一种无门槛的使用。当然,身在商业插画的人们,包括我有时也会这么想,就是这样确实让更多人接触到了“美”,而且反过来还能教育用户,进而又促进整个行业的水准。如果顺着这个逻辑往下想,确实是个自洽的逻辑闭环。但,这样就错了,错的不是这个逻辑,而是这个逻辑从一开始就没有从艺术的角度思考,是从为商业服务的角度思考的。这很有迷惑性。是资本看到了人天生对美是有所追求的,从而将“艺术”重新包装,变成为资本服务的“商业插画”。一副商业插画或许会带一点“艺术性”,但变不了的是需要依附商业,为其服务的本质区别。所以在这里就得出了结论,艺术和商业互不相容,从出发点看它们两者,是两条注定不会有交集的平行线的关系。
从事画画的我们,可能或多或少都经历过这个场景,好友聊天:大师,以后你的画赚了钱可得送我一幅啊。作者们被动的需要面对这个社会的普遍现象,但是造成这个现象的,却不是作者本人,是第三方的商业机构。按时间顺序来说: 作者创作 \u0026gt; 商业机构赚钱 \u0026gt; 社会大众接受(三项分别独立,并无必要的上下游关系)。而商业需要的恰恰是相反的顺序。其实商业机构和作者,都只做了自己应该做的而已,并没什么。但社会大众买单了之后,反过来在深刻的影响着作者这个群体,这让一部分忠于创作的作者模糊了。这里我引用《火影》里面经典一句台词: “并不是你当上了火影,大家就会认可你,而是只有被大家认可了的人,才能当上火影。”出发点不对,就会伴随着文章开头说的问题,如何平衡两者的困扰。
对艺术作品的思考应该是纯粹的,对于社会来说如此,对于艺术家本身更是如此,两者既然不会有交集,就要明确这个概念,明确思考的逻辑出发点,不然就会南辕北辙,渐行渐远,失掉初心。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