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能正确地画好一张思维导图

思维导图由东尼·博赞(TonyBuzan)于20世纪70年代创建。英国广播公司BBC曾播出一期颇有影响的节目,介绍学习障碍儿童通过思维导图发生了很大转变。这期节目使思维导图广为人知,如今,世界各国都在使用这种工具。人们通常认为,1982年出版的博赞的《开动大脑》(UseYourHead)是最早将思维导图介绍到日本的著作。但其实,早在1978年,博赞的著作就已经在日本翻译出版了(《充分使用你的大脑》)。这本书的修订者正是以卡片数据整理法——「KJ法」著称的川喜田二郎教授。
后来,随着博赞的著作《思维导图》(神田昌典译)的热销,「思维导图」一词在日本也得到了广泛普及。我的讲座的一位听众告诉我,他们家祖孙三代都很钟爱思维导图。思维导图在日本获得普遍认知的时间或许不长,但说不定在很久以前就有人开始使用它了。
只要掌握方法,就会无所不能
思维导图的诞生可以追溯到其创始人东尼·博赞刚上小学的时候。
小学按成绩排名分班。少年东尼被分到1A班,而他的好友巴里被分到了1D班。巴里熟知许多昆虫的名字,还非常了解河鱼,东尼很尊敬他。可是,东尼上了成绩最好的A班,巴里却被分到了成绩较差的D班。
天真的东尼萌生了许多疑问:「什么是聪明」「谁决定了聪明的含义」,他开始思考「聪明」为何物。
在少年东尼14岁时,他参加了一场测试阅读速度的考试。这是当时英国升学前的预考。升学后需要阅读大量参考文献,所以必须具备快速阅读的能力。
在这场考试中,东尼一分钟读了214个单词。自我感觉良好的他觉得自己表现得不错,可是,班上有个孩子一分钟读了314个单词,速度比他还快了很多。东尼对班主任老师说:「我也想读得和他一样快!」
可老师却告诉东尼:「这是不可能的。」在当时,人们认为阅读速度是一种天赋。「正如头发和眼睛的颜色不会改变一样,阅读的速度也是固定不变的。」听到这番回答,东尼又产生了疑问。他从13岁开始锻炼身体,并曾用半年时间练出了6块腹肌,所以他想:「既然身体能通过锻炼变强,那么眼球的转动应该也能练得更加灵活,大脑或许也能通过锻炼变聪明。」
此后,为了提高阅读速度,东尼尝试了多种办法,比如锻炼阅读时眼球的转动、为理解书本内容事先做准备等,最终将阅读速度提升到了一分钟1000单词以上。这个经历使东尼相信:「大脑拥有无限的潜能。」「只要掌握方法,谁都能够做到。」「很多人只是不懂方法而已。」
大脑的使用说明书
进入大学后,一波接一波的作业使东尼应接不暇,一筹莫展。于是,他去图书馆查找能够提高大脑使用效率的书籍。然而,他把自己要找的书告诉图书馆管理员后,却被带到了解剖生理学的书架前。东尼解释道:「我找的不是这类书,而是介绍如何高效使用大脑的书。」而他得到的是管理员冷冷的回答:「这里没有你要找的书。」
听罢,东尼感到十分震惊。连收音机都有使用说明书,为什么像大脑这么重要的器官却没有说明书?!这件事成为了他人生的巨大转折点。「既然没有大脑使用说明书,那我就自己来写一部!」没错!这就是思维导图的来历。
说到这里,我们把时间稍稍倒退到东尼进入大学后的第一堂课上。在充满期待和紧张的学生们面前,以厌恶学生迟到著称的克拉克教授走进讲堂。「点名。」说着,教授开始按照名册上的顺序念出学生的名字。一旦发现缺席的学生,教授就不假思索地说出他的家庭住址和父母姓名。东尼的一个朋友也缺席了,所以他发现教授并非随口乱说。这给东尼带来了很大的震撼。
使用App查看完整内容目前,该付费内容的完整版仅支持在App中查看
??App内查看|随意画就行,不用纠结。
(如果还想参考请往下看我的另一个回答链接)
真的不用纠结,想怎么画就怎么画,不然你一直想“如何正确画好”,那你其实是不会画的,这种纠结最后只能是自己一种拖延的借口。
我自己也总是在纠结,很早的时候接触思维导图这个概念的时候就开始纠结了,刚接触还以为是很有用且很少人知道的,然后就觉得得准备好怎么做再开始用。于是就想,思维导图是用手画还是电子版的?用哪个软件?哪种软件好用啊?哪种软件支持全平台?……这种想法还有很多。
最后,这样纠结的结果就是这么多年了,图没画几张,也没能在学习的时候好好利用。
---
接下来说一下个人使用习惯:
如果纠结纸质还是电子版的,我还是建议用软件或者在线工具画,这样可以随意改变,而且以后想打印的时候直接生成图片就可以打印了。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