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意!食物过敏原易变化难防范,严重过敏可致命……



【注意!食物过敏原易变化难防范,严重过敏可致命……】
注意!食物过敏原易变化难防范,严重过敏可致命……
本文插图



近日 , 一顾客到某咖啡店购买一款圣诞特饮 , 喝下第一口后出现舌头发麻、喉头水肿等过敏反应 。 原因在于饮品中含有可致该顾客过敏的燕麦奶成分 , 而产品名称及宣传海报却并未标注 。 一时间 , “重视食物过敏”的话题在网上引发热烈讨论 。
资料显示 , 全球约有2.5亿人有食物过敏症 , 过敏性疾病成为继心血管、肿瘤、糖尿病、呼吸病、精神心理疾病之后的全球第六大慢性疾病 。 早在2000年末 , 世界卫生组织已把过敏性疾病列为21世纪重点研究和防治的三大疾病之一 。


注意!食物过敏原易变化难防范,严重过敏可致命……
本文插图









过敏会遗传 , 但不传染
工作之余 , 25岁的李子莹把大部分闲暇时间用在了挑选食物和给自己做饭上 。 “我对很多食物过敏 , 所以得特别小心 。 ”李子莹告诉采访人员 , 她从6岁开始出现食物过敏症状 , 轻则出疹子、恶心呕吐 , 严重时要到医院急诊静脉注射葡萄糖酸钙 。 为引起警示 , 她总会随身携带一张“危险食品清单” 。
“简单来说 , 食物过敏是指某些人吃了某种特定食物后产生的一种异常免疫反应 。 ”南昌市第三医院皮肤性病科医师邓朝辉指出 , “过敏症状可以表现在皮肤 , 比如红肿、瘙痒;可以表现在消化道 , 比如恶心、腹痛、腹泻;也可以表现在呼吸道 , 比如哮喘、喉头水肿 , 严重时甚至会发生窒息和休克 。 ”
从小观察日常生活 , 李子莹发现有很多自己过敏的食物 , 母亲也同样不吃 。 “后来才知道过敏是有一定几率遗传的 。 ”李子莹说 。 此外 , 有件事让她一直觉得挺委屈:“我皮肤经常过敏 , 同学、同事看到会下意识避免和我接触 , 但其实任何形式的过敏都不会传染的 。 ”
至于如何应对过敏性疾病 , 目前患者可采用的方法大致分为三种 , 一是避免接触导致过敏的事物 , 即过敏原;二是使用脱敏疗法 , 即通过提升对过敏原的抵抗力逐渐摆脱过敏;三是在过敏症状发生后服用抗过敏药物 , 达到让症状减轻和消失的效果 。
“不管哪种方法 , 第一步都要先找出过敏原 。 ”邓朝辉说 。
1999年 , 国际食品法典委员会公布了常见致敏食品的清单 , 认为世界范围内90%以上的临床过敏反应皆由8类高致敏性食物引起 , 这些食物包括:蛋、鱼、贝类、奶、花生、大豆、坚果和小麦 。
李子莹曾到医院做过一次过敏原筛查 。 据了解 , 过敏原筛查主要有两种形式 , 分别是通过皮肤点刺试验进行体内过敏原检测 , 以及通过抽血进行体外过敏原检测 。 “当时检测范围包括了20多种过敏原 , 但人一天生活中接触的东西有上百种 , 一周吃到的食物就有数十种 , 过敏原筛查是不可能穷尽所有可能存在的过敏原的 。 ”李子莹告诉采访人员 。
在她看来 , 每个人都有可能对某种已接触或未接触的食物过敏 , 进而踏上“不断试错、总结教训”的荆棘路 。 比如在初次吃青椒两小时后 , 李子莹的皮肤开始起红疹 , 奇痒无比 , 之后她便长了教训 , 对所有含有青椒的食物敬而远之 。
“而且过敏源也不是一成不变的 。 你打过青霉素吗?”李子莹问采访人员 。 按照流程 , 医院在为患者注射青霉素前要先做皮试 , 以防药物过敏 。 “即使你说之前打过 , 不过敏 , 医院还是要先做皮试 , 因为很可能之前不过敏 , 这次过敏了 , 食物过敏也一样 。 ”
“我小时候对紫米过敏严重 , 但长大后慢慢能吃一些了 , 即便这样 , 我对曾经引起过敏的食物还是非常谨慎 。 ”李子莹说 。

注意!食物过敏原易变化难防范,严重过敏可致命……
本文插图


“过敏症状有轻重之分 , 其中严重过敏反应可危及生命 。 ”邓朝辉对采访人员说 。
2019年4月 , 《药物不良反应杂志》刊发了《<严重过敏反应急救指南>推荐意见》(以下简称《意见》) , 将过敏反应分为4个等级 , 临床表现从单纯的皮肤黏膜系统症状和胃肠系统症状 , 逐渐上升为严重的呼吸系统症状、重度血压下降 , 直至发生心跳紊乱或(和)呼吸骤停 。
对于网络热议的过敏急救药物肾上腺素 , 邓朝辉认为应该保证正确合理使用 。 “对于临床表现达到《意见》中二级及以上的过敏患者 , 肾上腺素是救治的首选药物 , ”邓朝辉介绍 , “也就是说患者已出现明显的呼吸系统症状比如呼吸困难、支气管痉挛 , 或者血压明显下降 。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