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网 职场”35岁门槛“,怎么迈?

中国经济网 职场”35岁门槛“,怎么迈?

在一些公司 , 员工一旦迈进35岁门槛 , 就不禁担心自己的未来职场生涯 , “35岁焦虑症”也随之而来 。 事实上 , 与其说是35岁门槛 , 不如说是试错和适应的窗口缩短了 。 如果经历10多年还没有做出什么成绩 , 或者没什么提高 , 自然就可能面临出局的情形 。 如何化解职场焦虑 , 顺利迈过这道坎儿?

自从过完34岁生日 , 在北京一家文化创意公司工作的许露就开始担心 , 自己会不会在一年内失去现有的职位 , “公司基本没有35岁以上的人 。 ”

【中国经济网|职场”35岁门槛“,怎么迈?】许露的担心 , 也是不少企业职工的担心 , 因为公司对外的招聘公告往往是“35岁以下” , 公司内又鲜见35岁以上非管理层员工 。 一旦迈进35岁门槛 , 就不禁担心自己的未来职场生涯 , “35岁焦虑症”也随之而来 。

转型的困惑

“今年我35岁了 , 我很怕离开现在的公司和岗位 , 因为一旦离开 , 自己很难找到同等薪资的同类岗位 。 ”在北京一家合资企业从事销售类工作的范晓婷说 , “大公司有个问题 , 每个人负责的工作都特别具体 , 其实你对整个业务全貌并不了解 , 工作几年 , 从事的还是很细微的事务性工作 , 不可能带去别的地方用 。 ”

正因如此 , 范晓婷对自己职业的未来感到困惑 。 但是 , 今年受疫情影响 , 随着相关业务的减少 , 这家合资企业正在削减相关职位 , “大家都在等着那把‘刀’落下 , 不知道先‘落’在谁头上 , 但大家都明白 , 谁年岁大谁危险 。 ”更令她担心的是 , 由于整体业务萎缩 , 她在这一行业积累的销售人脉 , 一旦离职 , 也没有多大再利用价值 。

同样35岁的姜伟 , 也面临着和范晓婷同样的问题 , 但他的选择是转岗 , 因为之前他是工程师 , 一直从事技术方面的工作 。 “许多技术人员对自己的人生规划是 , 35岁左右拿到不错的技术等级 , 之后向管理岗转型 。 你有家有业 , 真的拼不过20多岁的年轻人 , 更何况技术一直在日新月异 。 ”

为了实现从技术岗转管理岗 , 孩子已经4岁的姜伟 , 选择了周末去进修工商管理硕士 , 这就意味着牺牲了陪伴孩子的时间 。 “家庭压力大 , 妻子也有怨言 , 可是没有办法 。 ”工商管理硕士课程中包括金融、会计等专业课程 , 全无经济学基础的姜伟听得一头雾水 。 即便拿到了学位 , 未来公司里管理岗位的竞争者却为数不少 。

更为关键的是 , “如果不转型 , 一旦技术更新自己被淘汰 , 别说生活 , 光房贷就是个问题 。 ”想起35岁以后的发展 , 姜伟并不乐观 。

“师医公”成了避风港

姜伟的忧虑 , 他的妻子心知肚明 。 有一次一家人在看《蜡笔小新》 , 动画片中的35岁父亲 , “万年股长”野原广志担心自己失去岗位 , 还不起“32年的房贷” , 妻子美伢和儿子小新可能会流落街头 。 看到这段 , 姜伟回到卧室默默地发呆 , 夫妻俩许久无言 。

“其实有的时候 , 觉得老家父母那代人很幸福 , 可以在一个单位做一辈子 。 ”许露说 , 她的父母都曾在大国企工作 , 从小她习惯了企业大院里的生活 , “那种生活一眼能看到头 , 20多岁的时候 , 觉得出来看世面真好 , 老家连星巴克都没有 , 但到了35岁 , 就无比期待稳定的工作 。 ”许露的父母一直劝她在35岁之前回家考编 , 因为许多用人单位招聘考试都限制在“35岁以下” 。

根据劳动法 , “劳动者在同一用人单位连续工作满10年以上 , 当事人双方同意续延劳动合同的 , 如果劳动者提出订立无固定期限的劳动合同 , 应当订立无固定期限的劳动合同” 。 但不论是姜伟、范晓婷还是许露 , 都达不到签订无固定期劳动合同的条件 , 因为在职场生涯中 , 他们更换过公司 。 “即便你不换公司 , 真干满10年 , 公司也有很多办法 , 要么合同从来不签到第10年 , 要么就是10年之中换马甲签合同 。 ”有企业人力资源工作人员告诉记者 , 在现实中 , 许多企业会采取方法规避“10年之限” 。

正因如此 , “回家考编”成了许多人在35岁以前的选择 , 以至于有了“师医公”的说法 , 即考入学校、医院和机关三种稳定单位 。

“考编热”也在影响着企业的招聘 。 在一家民企从事培训工作的王先生告诉记者 , 他招聘的员工质量正在逐年下降 , “以前招到211院校毕业的很正常 , 现在已经少了很多 , 而且留不住 。 即便给到1.5万元到2万元的月薪 , 好多人做一段时间就回老家‘考编’了 , 有考教师的 , 有考公务员的 。 ”久而久之 , 王先生也怠于进行员工培训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