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网 职场”35岁门槛“,怎么迈?( 二 )



即便是一线城市 , “考编”依旧很热 。 2020年深圳公务员计划招录1069人 , 最终报名成功者是133724人报名 , 平均竞争比132.5:1 。

真正的稳定是自己的资源

事实上 , 我国劳动力的整体年龄早已迈过“35岁门槛” 。 根据中央财经大学人力资本与劳动经济研究中心发布的《中国人力资本报告 2020》 , 1985~2018年间 , 中国劳动力人口的平均年龄从32.23岁上升到38.39岁 , 其中城镇38.37岁 , 农村38.42岁 。

而随着受教育年限的增长 , 职工的入职年龄也在增长 。 我国高中以上受教育人口占劳动力比例从1985年的11.77%上升到2018年的39.78% 。 全国平均受教育年限从1985年的6.24年增加到2018年的10.36年 , 其中城镇11.27年 。

“以前在单位 , 工作到35岁的都是工龄十几年的中年骨干了 , 但现在往往入职的都将近30岁了 , 很多人到了35岁还是刚适应的状态 。 ”在一家高科技企业从事人力工作的冯先生告诉记者 , “事实上 , 与其说是35岁门槛 , 不如说是试错和适应的窗口缩短了 , 以前都10多年的时间供一个员工成长到35岁 , 现在没几年就到了‘35岁门槛’ 。 如果这几年没有做出什么成绩 , 也没有提高 , 自然就可能被淘汰 。 ”

20世纪90年代初 , 辞去“铁饭碗”的潘先生就开始在外企和合资企业不断更换工作 , 一直做到较高层级的管理岗位 。 “用人市场本来就是双向选择的过程 , 很多90后可能难以理解我们那代人的‘围城’ , 分配到一个工作单位干一辈子 , 你喜不喜欢 , 开不开心 , 甚至和家人在不在一个城市 , 都要一直干下去 , 没有选择的余地 。 一旦你面临双向选择的人才市场 , 就要意识到 , 真正的‘稳定’ , 是你自己的选择 , 自己的能力 , 自己的资源 , 而不是企业本身 。 ”在他看来 , 资源不局限于工作本身 , 也包括了人脉、创业和投资置业 。 (文中受访者均为化名)





来源:工人日报




责任编辑:闫欢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