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问高一学生该高考后出国,还是会考后直接准备出国母亲建议出国申请同时高考获得体面分数作为一个保障( 四 )


1文化认同的重要性如果孩子过早的被送往国外,是否会失去对中华文化的认同?
比如香港这一代年轻人,很多从小在中英文化的夹缝中受教育,在后殖民时期文化中被熏陶,这些历史背景,也决定了分歧和矛盾的本质,即文化和情感上的不认同。他们脑海中没有一个想象中的认同体,那就是国家。对大陆的成见和无知,有时比欧美人还要深。2013年,因为当时特首梁振英建议增设国民教育课程,结果招致10所大专院校超过100名学生组织进行了静坐抗议。
而现在很多家长选择了高中、初中甚至小学就让孩子远走他乡接受纯外语教育。觉得这是为了让孩子提前浸润西方教育,给未来打好基础。
但我觉得如果培养不当则反而很危险。想象一下,小留学生们既对于欧美主流文化来说是不折不扣的外来者,自身对中华文化和人文素养又被迫断层。连岳飞和赤壁之战都没整明白,又要去半吊子的学习南北战争和五月花号。结果呢,就会很容易出现和香港年轻人一样的文化夹生现象。
而所有的人类历史都告诉我们,青少年教育中关于文化认同的缺失,是非常非常难补回来的,会完全塑造出一个不一样的人。
2.精准掌握一门语言的重要性上文中的几位港独学生代表,用英文吵架却吵不过大陆留学生,这对于一向标榜以说“洋文”为荣的香港人来说,我都替他们觉得害臊。
同样看到我们的小留学生们学英文的时候,我总在想:初中甚至是小学毕业的时候,中文功底和造诣又会是什么水平呢?反正我那时候是烂透了。
而这个时候把孩子强行拉到另外一个陌生的语言环境中去生存,最后很容易出现的结果就是中英文都不够优秀。中文卡在了70分的地方再也没机会上升,英文自然也不可能超过中文。
这里说的不优秀,并不是说阅读口语或者考试能力如何,而是是否拥有精准的使用一门语言的深厚功底和造诣。而这个能力,在如今讲求自我表达和个人展示的时代,应该是每个人日后立足社会的根本。
国外待了这么多年,其实我对于日常交流的口语选择已经没太多倾向了,中英皆可。但真到了需要组织语言表达深层次想法、传递复杂概念、完成多人协作、或者说服他人的时候,我还是倾向于用中文表达,比如在写这本书的时候。
原因很简单,他就是我的母语,是我最能精准掌握的艺术。人生已经如此多障碍了,我为何还要拿第二语言去操作呢?出国留学会不会人为的给自己设置这种语言精准使用能力障碍呢?规划的不好的话,我觉得是会得。

3.丰富格局和视野的重要性由于格局和视野被受限在一个弹丸之地上,再加上独特的媒体风气。香港人很多不明白历史演化变迁的背景信息,不清楚香港困境的核心矛盾是什么,更看不清前方出路,于是只会抱怨和歧视。占中的时候和警察厮打的是他们,焚烧基本法的是他们,被催泪瓦斯熏趴的是他们,闹完事以后回去继续住“猪笼”的还是他们。
大家应该都记得前几年香港人抗议大陆人去超市买奶粉的事件,这件事现在看来仍然让我觉得可笑。一个以商品贸易起家,最讲求贸易自由的城市,居然限制别人去买自己的奶粉?这难道不是香港人利用贸易自由港的优势做生意的最佳机会吗?我曾经也在雨伞革命期间在香港停留过一段时间。聊天中发现,那里年轻人很多将成为医生、律师和银行家看成是成功的唯一途径,别无他法。所以,香港并没有在这一轮新的科技浪潮中诞生出任何优秀的创业公司。
香港贵为国际都会,尚且如此。那么对于我们年纪轻轻的留学生来说,仅仅出国自然也并不能解决国际化视野的问题。
我大学期间有个很好的朋友,是个加拿大长大的华人。她就是很单纯的认为西藏是被我们侵占的领土,并且被我们控制了宗教自由。而她呢,连一个真正的西藏人都没见过,更别提去深入了解那段历史了。
类似这种偏见的养成,极大的限制了留学生们对世界和他人的认知,会在矛盾出现的时候变得偏激狭隘而不自知。处理的不好,就是留学的严重副作用。
所以家长们将孩子送出去的同时,需要更多思考的,是如何让孩子变得心胸宽广、兼容并包、多元视角、志存高远、积极协作、不偏激不狭隘。
而这些能力,都不是简简单单通过出国这个动作就能完成培养的。
以上这些观点,无非是想给学生提供另外一个视角,从建立文化认同,精准使用语言,以及格局和视野的培养上着眼。在规划留学的时候多一个维度考虑,避免陷入困扰时下香港很多年轻人的境地中。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