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生说:自我按摩,巧疗便秘!



便秘患者非常痛苦 , 其中慢性功能性便秘占相当比例 。 目前其治疗方法较多 , 但缺乏更有效、简洁的治法 。 中医整体观认为:人体是一个非常复杂的有机体 , 机体体表与脏腑功能密切相关 。 通过刺激体表某部位或穴位 , 可调控人体功能 。 现介绍几种可启动和加强排便功能之法 , 用于指导患者进行自我调整与保健 , 可加强人体功能的有序化 , 恢复失调的排便功能 。 具体方法如下 。
一、刺激部位或穴位主要是头面部、双足掌蹠趾部、双手掌指部等 。 二、 刺激方法l、面部按揉法:主要用拇指和食指按揉两侧颧骨处 。 次数不限 , 一般为轻刺激 , 也可用中等强度即略微用力 。 也可以用同样方法按揉两下颌骨处 , 或两侧鼻翼与两颊交界处 , 或以中指按揉鼻尖 。 效应:按揉片刻即觉肛门部有下降感 , 这是肛门放松的征象 , 继之即可产生便意 。 2、鼓漱咽津法:为历代重要养生方法之一 , 即通过作连续漱口的动作产生唾液 , 然后下咽 。 动作应揉合 , 次数多少不限 。 其帮助排便的功能 , 是由于颜面两颊部参与鼓漱动作 , 影响该区之经穴 , 与按摩两颧骨处机理相似 。 在排便过程的始终均可鼓漱咽津 。 初学者若无唾液产生 , 无需下咽 , 此时只有鼓漱而无咽津 。 3、蹠趾移动法:右腿略前伸 , 足底踏于地板 , 蹠趾部(脚掌前1/3)用力 , 呈足趾抓地之势 , 前后移动 。 右腿前后移动时脚掌用力有3种方法:①蹠趾部前伸时用力或后拉时用力;②蹠趾部后拉和前伸时均等用力;③脚掌向后移动时 , 蹠趾部向内或(和)向外旋转用力 , 旋转用力也可用均等用力法 。 4、手掌刺激法: 常用右手刺激左手 , 采用指掐法 。 以右手拇指为主 , 食指协助 , 以右手拇指指尖掐压左手各手指和手掌 , 也可掐压左前臂相关部位 。 一般仅掐压左手拇指和第一掌骨处即可 。 多采用横掐法 , 指尖亦可纵掐 , 掐压的位置由远端至近端依次为: 左手拇指尖端-指腹-第一指间横纹处-第二指骨中央-掌指关节处-第一掌骨中央(于第一掌骨可掐压2、3处)-掌骨与腕关节之间 。 强度以被掐处微痛为度 。 每处掐9次 , 每连掐3次后略停后继续 , 掐完9次后再掐另一处 。 5、擤鼻排涕法: 即捏住鼻子再增大鼻腔之压力,使鼻涕排出之法 。 方法:用一手拇指和食指隔卫生纸压于鼻翼两侧 , 同时口唇闭合 , 以鼻腔排气法 , 增大鼻腔压力 。 此法增压较大 , 可重复运用 。 通过上述4种方法刺激虽有明显便意但不能排出大便时 , 多为大便前端干燥 , 即可试用此法 。 如大便前端略干 , 待干燥部分排出后 , 粪便稀软部分由其自行传运至排尽;如粪便前端干燥段较长,可加用肛门收缩法(简称缩肛)夹断粪便 , 缩肛与挤鼻交替进行;如大便前端甚干燥 , 不宜强作此法 。 应即戴医用手套后 , 食指蘸温肥皂水少许 , 伸入直肠把干硬粪便分离成小碎块 , 或取出部分粪便 , 再施以该法 。 三、 实施程序1、准备动作:入厕后如无排便感觉 , 先站立片刻 , 并行面部按揉、鼓漱咽津、蹠趾移动等法 , 当便意感较明显时 , 再坐于便器或下蹲 。 如行蹠趾移动法 , 身体之重心移于左腿 , 移动右足蹠趾部 , 或配合顺时针按摩腹部等协助排便 , 2、坐于便器者:身体的重心在便器的左侧 , 右腿略前伸 。 如排便感减弱 , 再鼓漱咽津或面部按揉 , 如排便感仍无明显增强 , 可加蹠趾移动法 。 3、蹲位排便者:此时刺激脚掌蹠趾部的方法即不能实施 , 可用其他4种方法 。 四、注意事项上述方法主要用于大便不干燥但无便意感或大肠传输功能减弱的患者 , 实施前应往意饮食调节 , 勿使大便干燥 。 实施时心情应愉快安祥、轻松自然 , 要有战胜便秘的决心 。 便秘患者初用此法时 , 原应用的各种冶疗方法均继续 , 待自觉排便功能明显加强时 , 其他通便法再逐渐减量或停用 。 要重视准备动作 , 待便意感明显时再排便 。
上述5种方法可综合应用 。 若初期收效不明显 , 应坚持一段时间 , 并可适当配合努挣法 。 大便时如欲小便 , 应先解小便 , 两者不宜同时进行 。 根据个人习惯 , 定时排便 , 效果更好 。

医生说:自我按摩,巧疗便秘!
本文插图


【医生说:自我按摩,巧疗便秘!】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