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啥写书的人会以‘读书能给不同的读者以不同的想象空间,影视作品则无法带来想象空间’为骄傲

电影一般都是别人想好了的,顶多有一些地方给你留白,但大部分精彩或者对剧情有意义的场景和画面别人都展示给你了。而书就不同了,你看不到画面,听不到声音,什么都要自己揣摩,想象。综上所述,|我觉得读书我可以自己想象场面,影视作品呈现的却是别人的想法,所以有西方认为小时候看多了电视会泯灭自身的想象力这一说法。不过我并不认为什么比什么更高大上,只是不同的表达形式而已,形式不同,魅力不同,带给人的体验不同。■文字描写在场景、情节、外貌、心理等方面,跟影视作品相比,应该说各有特色各有特长。先说外貌描写,“身长九尺,髯长二尺;面如重枣,唇若涂脂;丹凤眼,卧蚕眉,相貌堂堂,威风凛凛”。这是三国对关羽外貌的描写,在陆树铭出来之前,可以说每个读者心中都有一个自己想象的关羽形象,但是陆树铭演得太成功,观众认为关羽就是他了,就是这样的人了。所以,陆之后的关羽就定格了,看过小说没看过小说但看过连续剧的读者心中的关羽形象就固定了,就是哪个样子了。于是,就没有了想象空间。
在心理描写上,影视作品通过人物的神情,动作,独白等来表现,但是跟文字描写相比,本人觉得文字描写更清晰更深入。以粤剧《昭君出塞》为例(昭君那段长达十多分钟的独白我认为是文字描写,只不过借昭君的口唱出来)。十多分钟的唱词,把昭君的内心世界非常完整的表现了出来。如果拍成影视作品,就要借助很多其他手段了,比如跟身边婢女对话等,但是都没法交代得那么清楚明白。
最后就是场景,风景了。历来有百闻不如一见的说法,这个“一见”当然可以去现场,但是影视作品也可以理解为现场。
在情节方面,文字描写和影视作品的表现基本差不多,所不同的不过是演员的具体演绎。这个也是跟演员的形象和演技结合在一起的。比如曹操在赤壁开战前临江赋诗,看小说和看影视,感受是不同的,各有特色。
举两个极端的例子。“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你用影视怎么表现,怎么能获得文字表述的外延。《拯救大兵瑞恩》中登陆诺曼底的场面,你用文字怎么能有影视的震撼和直观?
【为啥写书的人会以‘读书能给不同的读者以不同的想象空间,影视作品则无法带来想象空间’为骄傲】所以,想象空间这东西,可以理解成意犹未尽的外延,也可以理解成表现力不够深而留下的缺陷。

■谢谢邀请。一千个人,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这不是什么所谓的作者的可以而为之,而是文学的一种特性。当我们阐述一件事情的时候,因为不能完全解读一个人真实的心理,故而总是留出了想象空间。而纵然是细致地剖析了人物感情,不同读者还是会站在自己的角度看问题,然后问出:“不同的意义空间有什么用呢?”之类别人几乎不会想到的问题。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