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骄傲“火箭心”!纯国产“人工心脏”上市在即:十年磨一剑


2020年 , 你最大的收获是什么?
“第二次生命!”
这是64岁的马先生和67岁的赵先生于今年9月份在泰达国际心血管病医院(下称泰心医院)成功接受 “火箭心”置入手术后 , 内心坚定一致的答案 。 他们都曾患有扩张型心肌病 , 终末期心衰 , 心功能极差 , 胸闷、憋气、夜间呼吸困难、无法平卧 , 随时可能因心力衰竭而死亡 。
2020年9月15日和22日 , 临床试验主研专家、泰心医院刘晓程教授亲自操刀 , 成功将仅180g的“火箭心”——HeartCon心室辅助装置安装到两位患者体内 。 术后 , 两人的心衰症状立即得到明显改善 。

中国骄傲“火箭心”!纯国产“人工心脏”上市在即:十年磨一剑
本文插图



术后100天正值2020年岁末 , 为了给两位老朋友庆祝 , 泰心医院医护团队精心准备了“迎新年 , 庆新生”活动 。 看到两人神采奕奕的样子 , 很难想象 , 100天前 , 他们还在死亡的边缘挣扎 。
2009年 , 泰心医院和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下称火箭研究院)医工结合 , 在国内最早开展第三代心室辅助装置的联合攻关 , 经过十年的潜心研究 , 研发出具有国内原创独立自主知识产权的“火箭心” 。 在系列的动物实验及临床试验中 , “火箭心”创造了多项国内记录 , 引发社会各界关注 。
针对“火箭心”的研发历程 , 健康界近日采访了项目主研专家、泰心医院院长刘晓程教授 。
中国骄傲“火箭心”!纯国产“人工心脏”上市在即:十年磨一剑
本文插图


泰心医院院长 刘晓程
改弦易辙
据《中国心血管病报告 2019》显示 , 因心血管病死亡排在城乡居民总死亡原因的首位 , 农村为45.91% , 城市为43.56% , 心血管病的疾病负担日渐加重 , 已成为重大的公共卫生问题 。 其中 , 心力衰竭是呈快速增长趋势的心脏疾病 , 据不完全统计 , 全世界约有8000万心衰患者 , 中国心衰患者约有1600万 。
【中国骄傲“火箭心”!纯国产“人工心脏”上市在即:十年磨一剑】如果将人体循环系统看作一个密闭的供水系统 , 心脏就是驱动循环系统的“水泵” , 心衰即水泵动力不足 , 导致供水系统中的其他器件无法正常工作 。
“心衰分三级 , 一级、二级心衰可以用药物或其他手段治疗 , 三级叫终末期心衰 , 传统的治疗手段就不行了 , 目前只有两种方式 , 一是同种心脏移植手术 , 二是置入心室辅助装置 , 也就是装上老百姓所称的‘人工心脏’ 。 ”刘晓程告诉健康界 。
心脏移植需要寻找合适的供体 , 供体缺乏是全球性问题 , 中国更突出 , 而且手术要求严苛 。 自2003年建院至2009年 , 泰心医院只做了8例心脏移植手术 。 也正是在2009年 , 刘晓程决定暂停同种心脏移植手术 , 改弦易辙去研究“人工心脏” 。
十年一剑
从2009年开始研发 , 到2020年进入临床试验 , “火箭心”历经十余年 。 刘晓程说 , “这个时间不算短 。 ”花费如此长时间的背后 , 是刘晓程和合作伙伴的匠心和艰辛 。
据了解 , “人工心脏”技术在国外已相对成熟 。 在美国和欧洲 , 每年有2000例左右的患者安装“人工心脏” 。 由于国内起步较晚 , 很长一段时间内仍处于早期临床试验阶段 。
十多年前 , 国际上正在研究第三代“人工心脏” , 刘晓程决定一步到位 , 直接从第三代开始做 。 于是 , 他便去拜访火箭研究院 , 表达了和对方联合研发“人工心脏”的意愿 , 对方很诧异:我们不懂啊 。
“不懂心脏不要紧 , 你们懂磁悬浮技术啊 。 美国第一个‘人工心脏’也是医学专家找NASA(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研发的 。 你们不就是中国的‘NASA’吗?”刘晓程向《健康界》回忆了当年与火箭研究院合作的来龙去脉 。 此后 , 泰心医院和火箭研究院开始了漫长的医工结合的长征 。
因为缺乏研究资料 , 一切都得从零开始 , 所以他们先后做了6代产品 , 逐步迭代完善 。
“人工心脏”是一个人工制造的血泵 , 与心脏并联 , 承担心室射血的功能 , 将血液泵入动脉系统 , 起到部分或全部替代心脏做功的作用 。 泵是“人工心脏”的核心器件 , 尽管水和血液都是流体 , 但对泵血的要求要比泵水高得多 。 最开始做出来的泵 , 一泵血就会将血液中的红细胞打碎 , 这显然不行 , 必须进行改进 。
“后来经过周密研究 , 逐渐做到泵血流畅、科学 , 没有湍流 , 降低摩擦力和剪切力等 。 到了2013年 , 我们的血泵终于达到国际标准 。 ”刘晓程说 , 于是他们决定先开展动物实验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