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评价「上海出入境聚英计划实施」?( 三 )


第二条,居留跟着雇主,类似于美国H-1B的限制,现在解除了,方便外籍人士跳槽,跟欧陆国家签证策略更为相似。
第三条,针对毕业生,也是争议最为广泛的部分。但是也无需过于解读,因为:
“重点知名高校”的主观性很大,一本?211?985?还是仅限复旦交大,学历成绩有无限制?实际操作起来,依然是便于人为调控的。外国人在华就业难度太大,远超过留学生在欧美就业。中国企业招聘,连户口都偏好本地的,有几家愿意事倍功半的去招一个外国人,光是认清汉字就能过滤很多人了。真正得益的,往往是一些外语类、外贸类、销售类岗位,或者一些非外国人不可的跨文化交流项目,其绝对数量并不多。
换而言之,他们能否顺利留下,是凭自身本事,受劳动力市场调节的,找不到工作自然会离开。
上海比较讲究契约精神,江湖气息弱,法制规则强,不大可能会出现黑人非法聚集的情况。

截至2017年底,上海市常驻外国人口21万,不到1%,
而欧美外国人口都在5%-10%之间,香港也有8%。
改革开放40年,中国仅停留在资本和贸易的物流开放层面,人口的流通及其有限。
与北京不同,上海是通往世界的窗口,外资比例较大,因此外籍人才需求更大。




■按大家说的,我总是觉得。。。
是为那些已经拿了绿卡甚至外国籍的孩子回国铺路吧。
按照时间点来算,差不多的。

■见识到了大V们的诡辩功力。
美国在种族和文化包容性上,尽管有这样那样的问题,但事实上却是全球的魁首。这句话还可以换一种表达方式:即使美国这么牛的国家,在文化多样性上做到了全球第一,结果还是因为移民问题产生了巨大的社会分裂,并且根本看不到解决的希望。
哪种说法更贴近现实?

■我没记错的话,这就是那个外国人随意用血的城市吧。
■中国来国外招中国留学生回去的标准是什么样的,对外国人就应该是什么样。

1、在学术界有一定声望,是某一领域的开拓人、奠基人或对某一领域的发展有过重大贡献的著名科学家
2、在国外著名高校、科研院所担任相当于副教授、副研究员及以上的专家和学者
3、在世界五百强企业里中担任高级管理职务的经营管理专家或在某跨国公司、金融机构担当高级技术职务、在某知名律师(会计、审计)事务所担当高级技术职务,熟悉相关领域业务和国际规则,有较丰富实践经验的管理人员或技术人员
4、在国外政府机构、政府间国际组织、著名非政府机构中担任中高层管理职务的专家、学者
5、学术造诣高深,对某一专业或领域的发展有过重大贡献,在国际著名学术刊物发表过有影响的学术论文,或获得国有国际影响的学术奖励,其成果处于本行业或本领域学术前沿,为业界普遍认可的专家、学者
6、主持过国际大型科研或工程项目,有较丰富的科研、工程技术经验的专家、学者、技术人员
7、拥有过重大技术发明、专业等自主知识产权或专有技术的专业技术人员
8、具有特殊专长并为国内所急需的特殊人才

满足这8条的外国人,直接给绿卡,我没有任何意见。
■为中国在上海工作三年不能落户的中国学生默哀。
说正经的,低水平外国学生入中国大学门槛低,挤占了中国为数不多的宝贵的教育资源。
将来只会挤占我国底层人民更多资源。尤其是民族不平等,国内外不平等的现行政策。

详细回答:

事情我了解了一下,大概是这样。
主要争议集中在第三条:
三是为全球外籍优秀毕业生来沪发展提供长期居留和永久居留便利,依据该项政策:中国国内重点高校的国际学生或者境外知名高校的外籍学生,在上海找到工作之前,需要实习或创业的,可直接凭毕业文凭办理2年期居留许可;工作满3年的,还可申请永久居留。

外籍硕士以上毕业生可直接获得人才入境签证(两年期),这是今年5月新规定。而工作满三年则可申请永久居留,这是持有外籍人才工作居留签证(上海科技创新职业清单所属单位聘雇,可以获得),这一条是2015年就实施的老政策了。


2015年老政策原文
http://www.chrm.gov.cn/content/942/2015/12/99281.html

怎样评价「上海出入境聚英计划实施」?



我查找了上海出入境管理部门电子平台
上海市出入境管理局电子政务平台

怎样评价「上海出入境聚英计划实施」?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