突破1000公里墨子号敲开量子通信大门,可惜因安全问题未能推行( 二 )


该研究发现意味着什么?量子密钥分发下一步将往哪走?
经过多团队、多位科学家的研究之后,基于量子纠缠的量子密钥分发的方案正式确定。该基础理论落地后,该庞大的研究团队先后经历了设备的更新、技术方法的改善,建立了一条从乌鲁木齐到青海长达1120公里的光链路,并最终以每秒钟0.12比特的成码率实现了量子密钥的分发。

突破1000公里墨子号敲开量子通信大门,可惜因安全问题未能推行
文章插图

综上所述,该研究团队打破了以往对量子通信的思维方式,将量子纠缠应用到量子密钥分发中,将“墨子号”原本的中继通信角色转化为“量子纠缠源头”的角色。对于他们的研究和发现,《自然》期刊的审稿人表示这是人类量子通信领域一座重要的里程碑,它将可能叩开量子通信从实验室走向实际应用的大门。

突破1000公里墨子号敲开量子通信大门,可惜因安全问题未能推行
文章插图

目前基于量子纠缠的量子密钥分发能以每秒钟0.12比特的速度生成,但以这种速度投入到实际应用中还远远不够。因此中国量子密钥下一步将朝着提高密钥成码率的方向发展,使其提升到每秒钟十几比特、几十比特,到那时相信人们会更加了解量子通信,也会体会到量子通信的优势所在。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