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明网视频 小小疫苗瓶 呼唤大产能


2020年最后一天 , 国药集团中国生物的新冠病毒灭活疫苗获批上市 。 1月5日 , 工信部发布消息 , 国内已有18家企业陆续开展新冠病毒疫苗产能建设 。
新冠病毒疫苗大规模接种近在咫尺了吗?此前担心的疫苗玻璃瓶供得上吗?在接受《中国科学报》采访时 , 专家提醒疫苗投产不等于供给 , 确保疫苗供货还须整个产业上下游相互磨合 。
投产≠供给
目前我国已获批上市的国药集团中国生物新冠病毒灭活疫苗 , 其临床三期数据显示保护率达79.34% 。 去年12月 , 我国首个黑猩猩腺病毒载体新冠疫苗项目产业化基地落户北京大兴 , 最快今年可实现大规模生产 。
“新冠疫苗的技术路线已经有了大的突破和攻关 , 整体路径比较靠谱 。 ”云南沃森生物技术股份有限公司副董事长黄镇告诉《中国科学报》 。 但他也表示 , 投产不能直接和供给画等号 , 疫苗研发的技术难题逐步解决后 , 还须整个产业上下游相互磨合 , 以确保供货 。
以疫苗玻璃瓶生产为例 , 盛放新冠疫苗的容器由中硼硅玻璃制成 。 黄镇表示 , 国内目前有十余家企业具备生产玻璃瓶的能力 , 但玻璃瓶的原材料——玻管的供应需要关注 。
在疫苗上市前 , 就有人关心装疫苗的玻璃瓶的供应问题 。 2020年7月 , 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感染科主任张文宏曾公开表示 , “装疫苗的玻璃瓶的产量比疫苗还困难” , 因为“玻璃瓶首先要有足够的玻璃” 。
【光明网视频|小小疫苗瓶 呼唤大产能】黄镇表示 , 新冠肺炎疫情出现前 , 中硼硅玻管市场供应就曾出现缺口 , 国内的玻璃瓶生产原材料主要靠进口 , 新冠疫苗大规模上市后 , 有关缺口问题的解决更须快马加鞭 。
外企在华建有玻管生产基地
相比于高硼硅玻璃和低硼硅玻璃 , 中硼硅玻璃与前两者的主要差异在于钠含量不同而导致的耐水性不同 。
中国建材集团旗下药用玻璃制品企业凯盛君恒副总工程师戴季初告诉《中国科学报》 , 可用于微波炉加热的是高硼硅玻璃 , 化妆品包装常用低硼硅玻璃 , 而中硼硅玻璃瓶作为药品包材的常见材料 , 具有更好的稳定性 。
“玻璃析出碱的量越少 , 耐水性等级越高 , 对水性药物的影响也就越小 。 ”戴季初表示 。
目前在全球范围内 , 中硼硅玻璃管的主要生产商包括德国肖特、美国康宁等企业 。 康宁医药科技中国区总经理林春梅在采访时表示 , 生产中硼硅玻管的通用技法包括丹纳法和维洛法 , 目前 , 该公司的玻管生产以这两种工艺为主 。
“我们认为 , 目前市场对中硼硅玻管的需求很大 , 预计这种需求将持续下去 。 ”林春梅表示 , 鉴于市场对更多产能的需求 , 加之中国对中硼硅玻管的关注 , 该公司将在安徽蚌埠建厂 , 预计2021年第三季度正式投产 , 玻管年产量为2万吨 , 产品将面向全球医药包装市场供货 。
无独有偶 , 肖特集团也于近两年在浙江缙云建设了中硼硅玻管生产基地 。 该集团提供的资料显示 , 肖特新建工厂一期产能预计达到2万吨 。
制备生产考验大
早在2011年 , 我国有关部门就决定加大推动中硼硅玻璃替换工作力度 , 以减少药用玻璃瓶包装缺陷、加强一致性评价 。 但在当时 , 成本高、加工难度大等都是阻力 。
戴季初告诉《中国科学报》 , 中硼硅玻璃管的制造有许多技术难点要攻克 。
比如 , 淬火温度高、助熔剂少 , 导致原材料不易熔化;再比如 , 生产工艺不到位、熔化时缺少铂金会导致玻管出现条纹、节瘤等缺陷 。 直到2020年10月 , 戴季初所在企业与合作方持续多年的技术攻关才取得阶段性成效 , 制备中硼硅玻管的窑炉正式投产 , 目前日产量15~20吨 。 2021年 , 该企业在河北邯郸的两个窑炉计划同时点火 , 年产量约1.2万吨 。
戴季初直言 , 在国际市场上 , 肖特集团等企业生产中硼硅玻管起步较早 , 在工艺技法、装备等方面的积淀非常悠久 , 玻管质量好为国际公认 。 如1毫升安瓿瓶用玻管的外径公差可控制在正负0.12毫米 。 此外 , 其采用的熔化工艺(全氧燃烧+电助熔)和拉管方法(丹纳法)的优势之一就是稳定 。
为了对标 , 戴季初所在的企业也采用了同样的方法制备中硼硅玻管 , 但该方法需要勤换生产设备 , 成本相对更高 。 不过 , 作为国内生产企业的一员 , 戴季初表示 , 与国际企业相比 , 本土企业的优势在于原料采购、人力成本更低 , 加之国家优惠政策和补贴 , 产品质量向国际看齐后仍有价格优势 , 且供货期更短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