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囧”神器首现春晚 听障人士实时“看见”声音

解“囧”神器首现春晚 听障人士实时“看见”声音
文章插图

万民安康辞鼠岁,欢歌笑语迎牛年。
据统计,除夕当晚,全球620多家媒体对春晚进行播出。通过电视、网络、社交媒体等多终端多渠道,跨媒体受众总规模达12.72亿人,其中,有几百人是听障人士。
虽然,几百名听障人士的占比非常小,但是,他们终于为圆了38年的直播春晚实时字幕梦想并为此而欣喜万分!
“38年来,第一次看春晚能知道电视里说了些什么,不容易啊!”来自内蒙古的韩伟是一名听障人士,他激动的描述着除夕当晚的心情。
据采访人员了解,为了让更多的听障人士实现和家人一起看春晚直播的梦想,今年春节前夕,北京市博朗瑞社区服务中心、北京甲骨今声科技有限公司通过中国聋协向听障人士公益捐赠了100台今声优盒字幕机顶盒,而韩伟就是其中的一位。
听障人士38年“春晚囧”
从1983年中央电视台举办第一届春晚开始,吃团圆饭、放鞭炮、看春晚便成为了中国家庭年三十儿晚上的“三大件”。
春晚意味着团圆、象征着祝福,但由于没有实时字幕,有一个群体,是多么的尴尬,他们听不到春晚主持人的温馨问候和祝福,听不到小品幽默令人捧腹的台词,相声精彩的段子对他们来说也是充耳不闻,他们在笑语中、在欢乐中,满脸的尴尬和窘迫,“春晚囧”,这就是听障朋友群体春晚的写照。
《中国残疾人事业研究报告(2018)》显示,中国残疾人总量已超过8500万人,其中听障人群超过2000万,且每年约有3万听障儿童出生。伴随着中国进入老龄化社会,如果加上听力衰退的老年人群体,听障人群规模更加庞大。我国目前可以说是是世界上听障群体数量最多的国家,按卫生系统的统计,约有7200万左右听障人士,而且这个数字一直不断增加。
今年春晚海内外跨媒体受众总规模达12.72亿人,而仅仅我国内听障人士就达7200万,有过“春晚囧”的人真不少。
为了摆脱“囧况”,在中国聋协及广大听障人士的努力下,从2003年开始春节联欢晚会第一次在重播时所有的节目都加配了字幕,2004年,又是第一次在重播时包括主持人的话,全部加配了字幕……直至2020年的春晚,电视从模拟技术发展到数字技术,从标清技术发展到高清、4K甚至8K超高清,但直播字幕却一直没有实现。
虽然从直播到重播字幕,只差了一天的时间,但是中国传统文化根深蒂固,那就是,年三十儿晚上一家人吃团圆饭、看春晚直播,那才叫过年,看第二天的重播,则完全失去了那浓浓的年味儿。正是由于直播字幕的缺失,7200万听障人在大年春晚直播的电视机前,无法获取到主持人热情洋溢的祝福及各种精彩节目的笑点,听障人士听到的声音是不完整的,甚至是扭曲的,在他们的周围,声音世界像是被打上了“马赛克”!因此,春晚,但对于听障人士而言,他们很难共享那份喜悦。因此,他们要么陪着家人“强颜欢笑”,傻乎乎地直到午夜零时,要么就借口年纪大了,早早上床睡觉,在听人们的欢声笑语中,他们的年,平添了太多的无奈,缺少了太多的欢愉,这就是听障人士普遍经历过的“春晚囧”。
聋,带来的不仅仅是无声的世界,当一个人失去了全部或部分的听觉能力,导致与他人的沟通受限,必将影响到获取完整资讯的能力、准确表达情感和需求的能力、学习和理解相对复杂知识的能力。长此以往,听障者就会逐渐被边缘化,更将内心封闭。
而且,并不仅仅是听障人士需要春晚即时字幕,许多人都对即时字幕有需求。比如大部分家庭除夕夜并不是全家人整整齐齐坐在沙发上一起看春晚,而是一部分人看一部分人边看边寒暄,还有一部分人在厨房忙活,还伴随着窗外的鞭炮声,大部分台词就听不清,如果非要把声音调大又太过吵闹。还有很多小品使用方言,但并不是所有人都能听懂方言,后来看字幕才知道是啥意思。
解“囧”神器首现春晚
从1989年起,许多听障人士就为争取实时字幕而奔走,但一直搞不定。
2020年,北京甲骨今声科技有限公司在中国聋协的指导下,成功开发了“今声优盒”实时字幕机顶盒并投放市场。这是一种实时逐字字幕辅具产品,连接电视机顶盒或者电脑、手机,就可以把直播节目、网课视频中的语音实时转化成字幕,与视频节目“同屏”呈现。今声优盒发明人宣振生表示,今声优盒的创新之举便是实现字幕与节目同屏播放,方便听障用户观看、理解。
解“囧”神器首现春晚 听障人士实时“看见”声音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