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T 汽车芯片“慌” 价格上涨10到20倍

哪怕各家车企极力遮遮掩掩,芯片也毫无疑问已经成为车企们的切肤之痛 。第一财经采访人员独家获悉,一汽-大众今年二季度计划减产30%,减产数量高达20万辆;本田在华合资公司也因芯片短缺,将夏季高温假提前到6月初 。中国一家头部自主车企的高管告诉采访人员,该公司新一代发动机的芯片缺口达到30%;另一家自主车企高管直言“等米下锅,满世界找芯片” 。
IT 汽车芯片“慌” 价格上涨10到20倍
文章图片

芯片短缺过程中,代理商坐地起价 。许多原本单价几块钱的芯片,价格普遍上涨了10倍到20倍,意法半导体生产的一款冷门芯片价格甚至上涨了70倍 。芯片的短缺伤害到了汽车厂商和供应商的利益 。
罗兰贝格全球合伙人方寅亮认为,中国汽车产业芯片缺货率为15%~20%,远高于欧洲、美国几家咨询公司的预测 。基于消费电子挤占、新建芯片产能的周期、结构等因素,IC咖啡创始人王欣宇、万业企业(600641.SH)副总裁兼董秘周伟芳、信达证券电子行业首席分析师方竞以及华虹半导体(01347.HK)、英飞凌等芯片公司人士普遍认为,汽车芯片的短缺将持续到2022年 。
除了比亚迪,都在满世界找芯片
新车上市前一周,国内某自主车企总经理专程飞到上海 。
“你等我几天,我先去找一下供应商和芯片公司,摸排一下芯片供应的情况 。”他对公司营销负责人说 。然而情况并不理想,供应商告诉他,只能确保接下来3~4天的芯片供应情况,一周之后还有多少、还有没有,都是未知数 。
汽车公司通常以年制订生产计划,每季度、每月滚动更新,确定所需要零部件的数量 。和供应商签订合同时,单件价格也与采购量挂钩 。一辆车上万个零部件,庞大的供应链系统需要缜密而精确的预测、供货、物流等管理,才能确保整个链条顺畅高效地运行 。
芯片危机发生后,原本相对稳态的节奏被打破,汽车公司不得不面临着因为缺芯片而导致的停产,为了最大化芯片使用调整产线、制造设备和人员的调配方式频繁变动等压力 。
去年12月,大众在华合资公司因缺乏ESP(电子稳定控制系统)间歇性停产,首次将汽车行业的芯片短缺危机暴露于水面之上 。时至今日,ESP依旧是大众汽车第二大瓶颈资源 。今年4月,蔚来汽车主动披露因芯片短缺停产5天,主要原因是NXP恩智浦的MCU芯片断供 。
第一财经采访人员采访了中国汽车产业主要的汽车厂商,绝大部分受访汽车公司则明确表示芯片不仅短缺,且在二季度有加剧的趋势 。多家车企高管用“等米下锅”“工人在产线上干等配件”来形容短缺程度 。本田在华合资公司往年都在8月份放高温假,产线工人放假休息的同时,也对设备进行检修升级 。但今年6月份,本田在华合资公司将提前2个月放高温假,计划在今年三季度将减产的损失弥补回来 。蔚来汽车CEO秦力洪表示:“每天缺的芯片都不一样 。”
“在所有生产瓶颈资源中,芯片毫无疑问是最大也是最具不确定性的一个 。”一家韩系汽车公司高管向采访人员说道 。
由于高度垂直一体化的供应链模式和供应商风险控制系统,丰田曾被认为是汽车行业最不缺芯片的公司之一,但丰田在华一家子公司管理层人士告诉采访人员,在这种情况下没有一家不会受波及 。该人士补充说,对汽车公司而言最坏的局面就是停产,停产意味着整个产业链条中断,每天都在“失血”,“可见形势有多么严峻” 。
【IT|汽车芯片“慌” 价格上涨10到20倍】所有受访汽车公司中,仅比亚迪明确表示不缺芯 。比亚迪早在20年前就开始从事IGBT的研发,并自行研发和生产部分MCU,相对而言芯片自给率较高 。但一家外资汽车供应商向采访人员表示,比亚迪的采购人员也在委托该公司寻找部分芯片 。不过上海比亚迪经销商告诉采访人员,到目前为止终端供货一切正常,没有出现其他品牌缺货或产品延迟交付的情况 。
多家汽车公司、TIER1供应商向采访人员表示,目前主要缺的是MCU(微控制单元) 。一辆汽车要用到几十颗MCU,涉及控制车子动力系统、娱乐系统、空调系统等 。以大众高尔夫为例,传统燃油车通常有70个控制器,每个控制器要用到约20颗芯片 。以此推算,单辆传统燃油车的芯片使用量是1400颗左右 。智能化程度更高的纯电动车如特斯拉,如果将传感器算进来,一辆Model 3使用的芯片数量达到了近2000颗 。根据各家公司反馈的情况,目前短缺的芯片主要是应用于ESP(电子稳定控制系统)和ECU(电子控制模块),以及仪表盘和中控屏的MCU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