航天员 中国如何一步步拥有自己的空间站:从714到863再到921( 三 )


而且,这也是我国女航天员的第一次太空飞行。此次任务,将首次对我国女航天员选拔训练、医学监督和保障以及新研制的女航天员飞行装备等方面进行了验证。
此次交会对接,验证了我们已经建成的比较完整的实验性空间实验室工程的大系统,为今后载人空间站的建设、运营奠定了一个较为完整的技术基础。
虽然美俄在50多年前就已经进行了相关试验,但与美俄早期的对接试验相比,“天宫一号”在技术和经济方面都更具优势:
一是它可以支持多次交会对接,减少了发射次数。
二是“天宫一号”是按我国后续空间实验室的要求设计,不仅能完成交会对接,还能验证空间站部分关键技术。
三是还可以同时开展空间科学实验和技术试验。
一年后,2013年6月11日,“神舟十号”携三名航天员——聂海胜、张晓光、王亚平(女)成功发射并于6月13日与“天宫一号”成功对接,“神舟十号”共在轨飞行15天左右,其中驻留“天宫一号”12天,6月25日撤离“天宫一号”并于次日成功返回地面,漂亮地完成了第二步第二阶段的收官之战。
此次飞行任务还有一个备受关注的环节,也是继美国后全球进行的第二次“天空课堂”——航天员也是“太空教师”王亚平在“天宫一号”内通过视频形式给地面的中小学生上课。这是中国载人航天工程首次尝试在飞行任务中将空间试验与科普活动结合在一起。此前,只有美国在2007年曾进行过类似尝试。
此次太空授课意义重大:
首先,会极大地提升全民对科学和航天的兴趣,为我国科学和航天事业的发展培养了大批潜在生力军。
其次,给中国带来了相当大的国际声望,也让中国成为某种程度上的技术大国,抛弃了“制造鞋子和手包的国家形象”。
再次,还会从应用上推动天地大容量信息处理产业的发展,而大数据时代的来临将成为天地大容量信息处理产业发展的契机。
中继卫星建立“空─空─地”传输链路后,电子邮件、视频通话等天地之间沟通交流的方式变得更加多样化。同时,数据中继卫星不同于传统的通信卫星,它必须要解决高速运动的卫星之间的捕获与跟踪,对精度要求极高,这在天地测控通信方面则是一次突破。
这标志着中国第一次掌握了“全面天链通信技术”。
2016年3月21日,已超期服役两年半的“天宫一号”功能终于失效,正式终止了数据服务,全面完成了历史使命。
2018年4月2日,“天宫一号”再入大气层,坠入南太平洋中部区域,结束其开拓性的7年时光。
“天宫二号”空间实验室
“天宫二号”是在“天宫一号”基础上研制的航天器,原是“天宫一号”的备份,但由于“天宫一号”表现很好,所以对“天宫二号”进行了适应性改装,让它执行空间实验室任务,两者外形完全相同,但任务却不相同,“天宫二号”是真正意义上的空间实验室。
航天员 中国如何一步步拥有自己的空间站:从714到863再到921
文章插图

2016年9月15日,中国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二号F T2火箭将天宫二号空间实验室发射升空(拼版照片)。图|新华社
简单来说,空间实验室更像是空间站的前身,是为发展空间站,从载人飞船过渡到载人航天基础设施的试验性航天器。也就是说,空间实验室是为建造空间站所做的准备工作。
2016年9月15日,“天宫二号”成功发射,我国也正式迈入了“三步走”战略中第二步的最后一个阶段。
发射“天宫二号”的主要目的是完成航天员中期驻留,考核中期驻留的生活、健康和工作保障能力及相关技术;接受货运飞船的访问,考核验证推进剂在轨补加技术;开展航天医学、空间科学实验和空间应用技术,以及在轨维修和空间站技术验证等试验。
一个月后的10月17日,“神舟十一号”带着多项任务成功发射并于19日对接成功,再次全面验证了航天器交会对接技术。
两位航天员在“天宫二号”内共生活了30天,创下了我国航天员太空停留时间的纪录,标志着我国有能力建设航天员长期驻留的空间站。
10月21日,两名航天员还按照计划安排,实时收看了《新闻联播》,这也是《新闻联播》首次在太空播出。“天链一号”中继卫星系统为航天员与地面“天地双向视频通话”、航天员与地面同步收看新闻立下了汗马功劳。此次实时播出,再次检验了我国天地信息传输能力的可靠和成熟。
10月23日,伴随卫星从“天宫二号”上成功释放,并且对“天宫二号”和“神舟十一号”组合体拍照。伴随卫星作为伴随主航天器飞行的航天器,具有处于相对主航天器距离近、实时跟随的位置优势,可以作为主航天器的安全辅助工具,对主航天器进行工作状态监测、安全防卫,可以为航天员出舱活动及空间飞行器交会对接等提供直接的技术和影像支持。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