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舟 刚刚,发射成功了!此前两度推迟细节首次公开( 二 )


“当时没有时间想那么多,大家很快调整状态,一心想着解决问题,不能让空间站建造任务受到影响。”任京涛告诉采访人员。
型号队伍开始组织问题排查,分析故障。然而,偌大的火箭,庞大的系统,问题出在哪里?
火箭院动力系统指挥邵业涛告诉采访人员:“那时,谁也不知道,这枚低温火箭竟会经历了一场9天的严酷考验,试验队员也将面对连续80多个小时的煎熬。”
2个不眠之夜:再撤弦上之箭
究竟是火箭的哪个部段出了问题?是阀门的问题,还是零部件的问题?这是异常出现后,试验队员最关心的问题。
火箭院总体设计部当即牵头部署,他们一方面组织试验队员紧急进舱排故,另一方面与后端紧密配合,希望尽快查出故障。
邵业涛告诉采访人员,今年,文昌航天发射场与北京远程测试大厅实现了前后方数据的实时互联互通。北京的技术保障人员得知前方故障信息后,第一时间成立后方保障工作组,查验过往数据,开展仿真试验、推演诊断,同步配合发射场故障快速排查与定位。
后端通宵达旦地忙碌着,前方的排故同样紧锣密鼓。
彼时,火箭箭体已完成加注,尾舱内一直处于热氮气吹除状态,以防湿气进入管路。这意味着试验队员必须要带呼吸面罩进舱。当时,火箭院211厂天津火箭公司工艺员国冰正在发射塔9层确认整流罩最后状态。
一听说有问题,他来不及等电梯就跑向发射平台。国冰说,确认队友要进舱排故后,他二话没说就去取抢险物资,扛着40斤的气瓶在楼梯间爬上爬下。
“当时我一边回顾着发射前应急抢险演练的一幕幕,一边想着这一切不是现实该多好。”国冰说。
随即,两名火箭总装人员换好服装、戴好面罩,从50公分见方的舱门钻进了箭体。舱内一片漆黑,气体吹除的声音震耳欲聋,密闭空间的憋闷、零下183℃的严寒,一切都无暇顾及,他们攀爬在箭体结构件上,摸索着检漏点。
“找到了!”试验队员两次核查后,锁定了问题。然而,正当他们准备松一口气时,后方传来消息,这并不是元凶。
5月19日深夜,距离发射预定时间还有不到2小时,型号领导一致决定:“推迟发射。”
失落占据了试验队员的心情,很多人感到“心凉了半截”。
任京涛说,其实很多人心里也清楚,这是任务指挥部经过慎重研究的结果,不让火箭带一丝隐患上天,这是铁的纪律,是底线,不可动摇。
5月20日凌晨1时许,推迟发射的消息公布了:发射任务因技术原因推迟实施。
关注航天的网友们纷纷留言:“没事不着急,我们等着。”“理解理解,不要带着问题上天。”“没事,我们要稳稳的幸福”……
然而,中国航天人的忙碌节奏依旧,紧张的故障排查,还在继续。
5月20日,试验队员先后分4拨再次进舱排故,找到了新问题。
“又有希望了!”不少试验队员长吁一口气,准备迎接5月21日凌晨的发射。
然而,这一天,负8小时液氧补加之后,异常再次出现,发射再度推迟。
“当发现测量曲线出现问题时,我们就觉得不对劲了。”火箭增压输送系统设计师张立强回忆道。同一个问题再次出现,也让大家认识到事情绝没有想象中那么简单。
又是一夜无眠。
那一晚,火箭院总体设计部部长张兵安慰同事,“不能让火箭带着问题上天,推迟是为了更好的发射。要科学严肃对待,尽快找出问题所在。”
距离下一个发射窗口还有几天,火箭燃料两加两泄,高温高湿高盐雾之中,一枚冰箭要经历怎样的磨练?这,注定是一场鏖战。
4天归零:冰火两重天的坚守
“看日出,看日落,看星星闪烁……”火箭院211厂天津火箭公司57车间副主任赵鸿飞在朋友圈中这样写道。她说,对每一个试验队员来说,第一次推迟,是难免的失落,第二次推迟,则是沉重的打击。
但他们没有别的选择,只有重整旗鼓。发射推迟后,型号队伍调整状态,倒排计划,开始为期4天的归零。
试验队员樊宇说,为了进一步摸排故障,他们仍然要一批批进舱。舱内低温、憋闷,一名试验队员刚出舱便吐了一地。然而,连续48小时作业,没有人喊苦叫累。
舱外,箭体上的水哗哗往下流,樊宇的后背被浇了个透。他时不时探着大半个身子钻进舱体,观察队友们的状态。作为一名守舱人,这样的动作他做了不止一次。
长征七号是名副其实的“冰箭”。火箭第一次推迟发射后,试验队员发现,箭体出现结冰现象。赵鸿飞说,火箭在大量的低温燃料加注后暴露这么长的时间,这在中国航天史上还是第一次。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