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舟 刚刚,发射成功了!此前两度推迟细节首次公开( 三 )
5月的海南,酷暑难耐,室外温度36°,湿度达到90%以上。然而,冰箭之中,却是零下183℃的低温。“冰火两重天”考验着中国火箭,也考验着每一名身处前线的试验队员。
赵鸿飞说,箭体上,冰块一个接一个,大的足足有30-40厘米长,10厘米厚,10厘米宽。队员们用工具小心翼翼地凿冰,有人拿着兜子接冰,唯恐冰块伤到产品。
按照负12小时的正常流程,总装人员会按照时序拆除可能影响飞行或者分离动作的防水。历经两次发射推迟,拆防水、补防水的工作量可想而知。反反复复中,试验队员不眠不休。
这批天津火箭的总装团队里,90后的年轻人占了90%以上。赵鸿飞说:最难忘队员们眼睛里夹杂着红血丝,双腿起满了痱子,嘴上却说:“我们还能行。”最难忘危急时刻,队员们心怀大爱,说:“我们怎么都行,别把产品弄坏了。”最难忘艰难关头,大家彼此之间没有抱怨,唯有爱戴、体恤和鼓励。为了赶时间、追进度,塔架下送来的绿豆汤,没有人来得及喝一口。
这群“第一批见到火箭”、发射现场“最后一批撤岗”的火箭青年,再次用实际行动续写了“后墙不倒”的铮铮誓言。危急面前,他们冲在前,担大任,让青春在奋斗中绽放出绚丽之花。
深夜的发射场,静谧清幽,椰林和着风,偶尔梭梭作响,塔架上的点点灯影下,中国航天人忙碌的身影熠熠闪耀,成了这个5月最美的画面。
2地联动:为火箭“疗伤”
千里之外的北京,一拨拨航天人同样牵挂着这枚待发的火箭。
5月20日凌晨1时,北京。火箭院211厂23车间员工宋征的手机突然响了起来。“产品出问题了!”
放下老组长的电话,宋征悬着一颗心,跨上摩托车就往单位赶。
车间里,工艺人员、质量人员、生产人员全都在场。短暂的会议后,每个人按照各自任务立即行动。宋征需要乘坐第一班飞机赶往文昌航天发射场更换产品。
这是他第一次进航天发射场,也是第一次目睹火箭的真容。当看到高大帅气的长征七号遥三火箭矗立在发射塔架上,一股莫名的激动在他的心里升腾。但他知道,此时的火箭“生病”了,他一定要出份力。
同一时间,火箭院703所余小军也正在赶往海南,他的工作任务是配合拆除包覆在某产品外的绝热层。这一产品与火箭其他重要产品距离很近,只有包覆上绝热层才得以正常运作。因此更换产品前,绝热层必须要首先拆除。
狭小的空间里,余小军生怕把箭体内的某个部件踩坏了,两只脚踩在两个固定的支撑点上,一踩就是10多个小时。
产品周边结构复杂,凹凸不平,余小军抠除绝热层时,连每一个螺钉上的铅封丝都不能放过。由于特制工具无法运抵海南,余小军只能拿着水果刀一点点儿往下挖。
他的同事透露,为了更细致地作业,余小军不能戴手套,因而手上密密麻麻留下了许多道划痕,“用酒精布一擦,生疼”。
等到余小军清理完,就需要宋征上场了。
产品的装配,宋征再熟悉不过了,然而上塔装配还是头一回。为了万无一失完成任务,他提前3次上箭模拟操作,在宿舍反复思考各种可能,最终五进五出,连续作战18个小时,完成了全部更换。
舱内的他,几乎全程单脚站立,汗水一次次湿透衣背。
5月24日早上9时整,是出舱的时间,那一刻,宋征只有扶着扶手才得以站稳。他告诉采访人员,也是那一刻,他深切地感受到,自己与火箭是如此亲近。
张兵说,每逢重大发射任务,火箭研制团队都会集中各型号、各专业的精兵强将,在前方和后方2地联动保障。
发射推迟后,总体设计部再次派出精兵强将赴文昌航天发射场参与归零工作。这支应急保障队伍包含了长征五号、长征八号等新一代运载火箭的主管设计师——中国航天“大力协同”的传统精神再一次体现得淋漓尽致。
9天磨砺:“时间后墙”前的绝地反击
归零工作是煎熬的。分析人员、试验人员都憋着一股劲,一定要尽快完成问题定位。张兵说,大家也愈发深刻地认识到:航天工程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绝不能“头痛医头,脚痛医脚”。
动力总体工程组副组长胡久辉告诉采访人员,每一天,研制人员都要进行更全面的数据分析,以求尽快定位故障原因。研制人员通过大量的仿真试验模拟箭上状态,分析故障模式,进行故障复现。
“每个人24小时都在单位连轴转,大家都想尽快找出问题。”胡久辉说。
和他们一同进入“归零”作息时间的,还有负责质量、结构系统的其他火箭抓总研制人员。增压输送系统设计组组长吴俊峰说,“每个人平均每天也就休息三四个小时吧……”
推荐阅读
- 新生儿拉尿不拉屎为什么?
- 自制美味蛋饺的做法(私家菜)
- 抖音刚刚看过功能怎么打开
- 怀孕2个多月为什么会见红?
- 苹果6s刚上市多少钱 苹果6s刚刚上市多少钱
- 刚刚满月的宝宝有点拉稀应该怎么办呢?
- 睾丸炎几天能好?怎么治?
- 孕妇肚子预防妊娠纹怎么做?
- 腌梅子的功效与作用 腌梅子怎么吃
- 简单健美减肥操怎么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