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惠民因“绿”而富



生态惠民因“绿”而富
本文插图

生态惠民因“绿”而富
本文插图
企业兑现蜂蜜收购款

生态惠民因“绿”而富
本文插图
蜜蜂飞舞幸福来
生态惠民因“绿”而富
本文插图
勐腊县勐远城子村西双版纳素有“北回归线上的绿宝石”“森林生态博物馆”等美誉 , 具有良好自然禀赋 , 拥有北回归线上仅存的热带雨林 。 如何把生态资源转化为生态资本 , 进而变成发展资本?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委、州政府始终将生态环境作为生存之基、发展之本 , 发力“生态+” , 把绿色富农理念深植大地 , 走出一条从生态环境优势到生态经济优势 , 最终落脚到“生态民生”的持续发展之路 。
从“大粮仓”向“绿粮仓”转型
中午时分 , 一场暴雨过后 , 勐海县曼拉村显得更加苍翠欲滴 。 勐海县是西双版纳州的产粮大县 , 曼拉村的稻米因口感好在当地小有名气 。 39岁的玉楠儿在自家店里分装稻米:“以前游客来这里游玩 , 觉得稻米很好吃 , 每年都要通过微信从我这里买一些回去 。 ”谈到去年的收入 , 玉楠儿自信地笑了 , 仅仅是卖稻米就有10多万元 。
村小组党总支书记岩温龙介绍 , 曼拉村民小组全村89户518人 , 有耕地面积2200亩 , 主要以种植稻米、茶叶、甘蔗为主 , 2019年全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了1.2万余元 。 同时 , 热带雨林果脯、曼拉米酒、红糖、曼拉茶地鸡、手工艺品、竹编、傣锦备受游客青睐 , 户均收入6万元至10万元 , 产自曼拉的“云西傣香软米”成为云南六大名米之一 , 远销北京、上海、浙江、广东等地 。
曼拉村的富裕 , 源于西双版纳持续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 大力发展绿色水稻种植 , 走绿色兴稻、质量兴米、品牌兴市的思路 。 在省委、省政府作出打造世界一流“三张牌”的决策部署后 , 该州紧紧抓住政策机遇 , 在发展壮大规模的基础上 , 擦亮“绿”底色 , 推动“大粮仓”向“绿粮仓”转变 , 全州水稻不仅“种得好” , 而且“卖得好” , 水稻产业实现转型升级、提质增效 , 成为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有益补充 。 以勐海县为例 , 2020年推广水稻机插秧面积22万多亩 , 水稻耕种收综合水平达68% , 水稻全程机械化种植产量创下新纪录 , 全国农业机械化示范县水平进一步提升 。
从一家一户向产业化转变
【生态惠民因“绿”而富】 也许 , 从名字上可以看出一些端倪 。 勐宋乡——傣语意为“高山上的平坝” 。 过去 , 因为它的“高” , 交通、信息等不发达 , 好茶卖不出去 , 严重制约了这里的经济发展 。
为尽快让山区群众摆脱贫困 , 当地党委、政府于2013年引进了大型茶企——雨林古茶坊落户勐宋乡 , 并于2015年建成了涵盖生产、仓储、办公、科研、接待为一体的大型庄园式基地 , 在向村民收购茶叶的同时 , 又投入资金在南本老寨建起了大型的普洱茶精加工厂 , 为农户提供了一个完善的销售平台 。 当年 , 受益群众就达1200余户4000余人 。 同时 , 雨林古茶坊通过茶叶的收购加工 , 对1491户6064人进行精准帮扶 。
“过去路难走 , 很少有人进山买茶 , 常年为卖茶而发愁 。 ”南本老寨村民小组长罗霄说 , 自从雨林古茶坊进村建厂后 , 每年收购茶叶近30吨 , 收购资金近3000万元 。 同时 , 雨林古茶坊还与政府共同投资修通了村寨连接村委会的水泥路 , 改善了交通条件 。
在刚刚建成的雨林古茶树博物馆 , 勐海雨林古茶坊茶业有限责任公司党总支副书记、董事、联席总经理江学明介绍:“从成立之初 , 公司采取‘企业+合作社+茶农’的方式 , 建设了扶贫车间、品控车间 , 以‘产业扶贫+就业扶贫’的方式 , 带领茶农走出了一条兴茶扶贫的雨林模式 , 实现企业发展与脱贫攻坚‘双推进’ 。 ”
如今村民每年通过茶叶销售 , 年收入最高的达80余万元 , 最低的也有10余万元 。 82户村民不仅家家户户盖起了新房、添置了车辆 , 还有30余户村民进城购房 。 南本老寨一改过去的贫困状况 , 一跃成为三迈村委会19个自然村里的“首富” 。
“2013年 , 第一批雨林古茶坊品控车间相继落成 , 村民载歌载舞庆祝 。 ”勐宋乡三迈村委会拉祜族群众高兴荣说 , 品控车间在村里生根发芽 , 村民像吃了一颗定心丸 , 从此不用在家等着客商上门 , 不用为销路发愁了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