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惠民因“绿”而富( 二 )


“能住上这么宽敞、漂亮的小楼房 , 过去我们做梦都不敢想 。 ”曼吕村委会南温村民小组村民娜拉在自家小楼下和采访人员闲聊 , 夫妻俩带着3个孩子 , 原来住的是70平方米左右的石棉瓦房 , 通过政府补贴、贴息贷款 , 加上自家积蓄 , 新盖起了这栋120平方米的楼房 , 还添置了摩托车、三轮车等 。 “住上新楼房 , 可以安安心心地管好茶园 , 多挣些钱把贷款还清 , 供娃娃好好上学 , 日子会越来越好 。 ”娜拉憧憬着美好的日子 。
“我们投入资金400万元 , 在帮扶挂钩的曼吕村建成了雨林大曼吕红茶厂 , 截至2019年 , 累计收购原料75吨 , 投入资金6122万元 , 所生产的‘版纳雨林’红茶累计销量58吨 。 ”江学明介绍 , 截至2019年 , 曼吕村共有381户1586人达到脱贫标准 , 顺利退出贫困村序列 。 村集体每年实现3万元至5万元的分红收入 。 此外 , 在春秋茶季 , 公司每年带动6000余个就业岗位 , 持续提高茶农收入 。
从因“绿”而富向越来越富转化
“不敢想、不敢想 , 根本想不到会过上今天这么好的日子 , 以前村民住的是木房 , 种的是旱谷 , 现在家家户户盖起了楼房 , 采的是茶叶 。 ”皮肤黝黑的三帕从小生活在老班章村 , 见证了这个村子因茶而兴、因茶而富 。 “17岁以前 , 我到过最远的地方就是隔壁的勐混镇 , 一年就去一次 , 买点喜欢的衣服和想吃的零食 , 现在我想去哪里就去哪里 。 ”刚从天津旅游回来的三帕高兴地说 。
老班章村民小组隶属于勐海县布朗山乡班章村委会 , 这里的茶叶因口感独特深受消费者追捧 , 老班章村也被称为“中国普洱茶第一村” 。 三帕清楚地记得 , 17岁那年 , 这个闭塞的山村陆陆续续来了外地客人 , 他们坐着拖拉机来到村寨大量收购茶叶 。 从那以后 , 山上不值钱的叶子变成了家家户户的“金叶子” 。 曾经的崎岖山路阻挡了村民致富 , 如今茶农们的生意从山上做到了山脚 , 做到了全国各地 。 2020年 , 班章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22.3万元 。
“不久后 , 老班章村史馆、村寨道路景观墙、村寨特色广场都将一一建成 , 每户人家的房前屋后也将统一规划 , 种上鲜花 。 我们要把世世代代生活的地方建设得更加美丽 。 ”老班章村党支部副书记杨春平乐呵呵地说 。
勐海县是全国唯一“普洱茶产业知名品牌示范区” , 全县11个乡镇中有85个村委会产茶 , 涉茶人口达28万 , 占全县总人口的82% 。 勐海人因种茶而富 , 勐海经济因茶而活 , 在勐海 , 满山遍野的茶树已经成为了当地群众脱贫致富的“摇钱树” 。
老班章村的富裕 , 只是西双版纳州坚持绿色发展其中的一笔 。 近年来 , 西双版纳州将绿色“基因”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各个领域 , 围绕胶、粮、糖、茶等传统产业提质增效 , 不断培育新兴产业 , 发展特色蔬菜、水果、休闲农业、光伏、乡村旅游等新兴产业 , 推动全州经济高质量发展 , 群众因“绿”而富 , 因“绿”而越来越富 。
亮点
坚守匠心制好茶
走出大名鼎鼎的布朗族乡老班章村 , 沿着连绵起伏的山路一路向北 , 蜿蜒而行 , 车行20余分钟 , 海拔逐渐转高 , 山风吹过 , 让我们在燥热的空气中感到了几许凉意 。 忽然 , 阵阵高亢的采茶歌声悠扬飘来 。 停车打探 , 两旁的野生古茶园中 , 几位布朗族妇女时而采茶、时而歌唱 , 欢快的音符在山间回荡 。 树下 , 茶商郑旺强和几名工人正在整理装茶的背箩 , 调派车辆将今天采摘的鲜茶快速送到不远的茶叶初制所 , 力求将古茶树最原生的口感锁住 , 传递于品茗人的口中 。
看到我们的到来 , 郑旺强热情地和我们打起了招呼 。 交谈中得知 , 这里名为三垛山 , 属于班章山系 , 海拔2082米 , 方圆13平方公里 , 孤峰高耸 , 可鸟瞰布朗山全境 , 是布朗族乡的最高点 , 同时也是布朗山区大部分河流的发源地 。 “在这片原始森林的周边 , 有一片千年茶王树群落 , 有些茶王树高达20米 , 树围多在两三米之间 , 有的撑天耸立 , 有的虬枝苍劲 , 极为罕见 。 ”郑旺强介绍 。
2013年 , 郑旺强就已经在这里守护着这些大自然馈赠给人类的礼物 。 他认为 , 低纬度高海拔所产皆好茶 , 高山云雾茶的出处多于此 , 这是大部分茶人的共识 。 “之巅”二字 , 既表明了茶叶的地理标志及口感 , 也寓意着我必须一直保持着做好茶的匠心 , 不停向着巅峰努力的决心 。 因此 , 他将这里所产的茶命名为“班章之巅” 。 郑旺强说:“在中国几千年的传统文化中 , 茶因其独特的文化属性 , 引得无数文人墨客留下璀璨的诗篇 , 而三垛山之茶 , 也因其独特的地理环境 , 浓烈霸气的口感 , 获得当代各位大家的认可 。 ”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