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组 五千大军深山铸奇迹

机组|五千大军深山铸奇迹】一座江南随处可见、海拔千米的青山,一条水乡到处皆是、蜿蜒曲折的小溪,就是地图上的长龙山。不论怎么看,这里都平平无奇。
而在刘文禧眼中,这里却有最美的风景。只因在这平平无奇之处,在这千米高山之上,在这3000余亩绿水青山中,他和5000名建设者奋战五六年,在这大山深处建起了一座长龙山抽水蓄能电站。

机组 五千大军深山铸奇迹
文章插图
于平凡中创造,才堪称奇迹。长龙山抽水蓄能电站的标签中,不乏世界第一:最大发电水头755.9米;710米高水头、600转/分钟高转速、单机35万千瓦大容量;高压钢岔管HD值4800米×米;此外,还有单段斜井435米、额定水头710米等多项国内第一。
“这些技术参数,既标志着这座电站在建设技术、装备技术上的含金量,也意味着施工、组装等各个建设层面的难度。” 中国三峡建工(集团)有限公司总经理助理、浙江长龙山抽水蓄能有限公司总经理刘国平解释。
建设,在极限中开山建库
在上水库观景台,俯瞰自己在长龙山巅造出的风景,长龙山公司工程师、上水库施工现场负责人刘文禧感慨良多。一晃六年,2015年初到时的场景历历在目:上山没有路、用柴油发电、渴了喝山泉……除了这些,在上水库建设过程中,还有许多事情让这位经验丰富的水电人没想到。
“一年里有180多天雨雾、大风、冰雪天气,恶劣的时候能见度就5、6米;有时山下阳光明媚,山上气温零下、云雾弥漫,这些都是对建设者能力水平的考验。”刘文禧说。
为此,刘文禧干脆把办公、宿舍都搬到山顶的集装箱房,争取遇到问题时,能以最快时间协调处理,把能施工的每一天都当作抢进度的“黄金期”。他说,在坝体填筑和混凝土浇筑高峰,仅上水库各作业面就有施工人员1800余名,地质钻、反铲、运输车、振动碾等大型设备数百台,靠着更多的资源投入抢回时间。
“上水库主坝高103米,而在实际施工中,如果从量水堰开始计算,达到980.2高程的实际高度有200米,这意味着填筑量增加,所以大坝的总填筑量达到370余万方。”刘文禧解释。
对上、下水库建设来说,工程量并不是难事,技术参数上的领先才是,超长引水斜井是其中之一。行业内普遍公认,单段超过350米的斜井,就极易出现偏差,而长龙山抽水蓄能电站的上斜井长度达到435米、下斜井达到415米;开挖施工中,还存在岩石强度高、钻孔深度大、孔斜与方位角控制难、钻孔偏斜精度要求高等难题,且此前国内也没有成熟施工经验可借鉴。
“在采用定向钻打孔、反井钻反拉等新技术,使用井下多点测斜仪、随钻测斜仪、磁导向测斜仪等精密仪器之外,在斜井开挖过程中,我们团队保持24小时监测,使得最终的总体计算偏斜率远低于设计要求的5‰。”葛洲坝长龙山项目部总经济师叶林华说。
时隔20余年,对比长龙山抽水蓄能电站完成每个重要节点的留影和20余年前建设“天一”的老照片,水电人为之自豪。面对难题,自主的先进设备、自己的技术、自主的人才成为他们创造奇迹的最大依靠,而不再需要和当年一样依赖国外的设备、技术、专家。
“每台设备都有创新的智慧。大坝填筑时,振动碾上安装了北斗RTK双星设备,依托北斗和GPS对施工机械进行空间定位,同时加装振动传感器、工业PAD等设备,实时收集和处理大坝填筑碾压的各种参数,保障质量。”浙江长龙山抽水蓄能有限公司工程部副主任乔江解释。
装备,大块头有“大智慧”
从山脚营地出发,三五分钟后进入隧道,还未适应昏暗的光线,视野又豁然开阔,长232.2米、宽24.5米、高55.1米的地下主厂房到了。
如果说上、下水库是彰显长龙山抽水蓄能电站恢宏气势的“外衣”,那么地下厂房及其设备,则是最关键的“心脏”。一台装机容量35万千瓦的机组,就是一个总重超2100吨的大块头。
从厂房开挖完成至今,长龙山公司机电部的工程师、中国水电十四局的技术人员在29个月内,相继完成机组埋件设备安装及混凝土浇筑、导水机构、转轮及水轮机轴安装、定子转子组装吊装、机组总装、无水调试以及启动调试等环节。其中,即将发电的首台机组分别于去年8月31日完成转轮吊装、9月26日完成定子吊装、10月17日完成转子吊装,并于今年2月3日基本完成总装。
“这些大型机电设备,不管是前期的运输,中期的焊接、组装、吊装,还是后期的调试,每个环节都是一个对精度要求非常高的系统工程,每个环节都必须做到精益求精。”长龙山公司机电工程部主任姚亮介绍。以1号机组的转子为例,组装完成后的起吊重量约449吨,是电站建设过程中单体最重的部件。因为体积大、重量大、精度要求高,吊装难度就大;吊装时,他们采用两台250吨桥机双钩抬吊的方式,将转子及附件整体吊入机坑,而两台吊机在运行速度、下降速度等方面的同步性,都是安全吊装的关键。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