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村庄 一个小村庄藏着的红色故事

□李秀珍
我的家乡大路村位于安丘西部,有近500年的历史,是一个有两千多口人的村庄。站在村头高坡上极目西望,逶迤的留山和绵延的沂山尽收眼底。父老乡亲祖祖辈辈生活在这片土地上,在祖国辽阔的大地上,这是一个普通的村庄,但是,它却是一个藏着红色故事的村庄。
童年的很多记忆在渐行渐远的岁月中已变得模糊,甚至随风飘散,但小时候家门口大门上方挂着的红色小牌却至今清晰如昨。那是一块长方形的铁制红底小牌,上面刻着两行大字,上刻“光荣烈属”,下刻“安丘县人民政府”。为我们家赢得“烈属”荣耀的,是我们的三叔李宝疆。 遗憾的是,三叔没有留下一张照片,也找不到片言文字记录,爷爷早逝,奶奶和父亲也很少和我们提及三叔,多少年里,三叔只留给我们一个奔赴抗日战场的模糊背影。直到前几年,当人生的脚步从紧张的工作中慢下来,我开始回家寻觅父辈的过往。寻访中,我发现,所谓走进历史,实际上就是走进一位位老人的记忆。跟随他们的追述,仿佛踏着父辈走过的乡间小路,一点点走向了远方。与父亲一母同胞的三叔的身影,在老人的回忆里渐渐清晰起来,也渐渐高大起来,对三叔的敬佩与怀念之情油然而生。

小村庄 一个小村庄藏着的红色故事
文章插图
大路村
我们家族的李宝国叔见多识广,虽是耄耋之年,他的记忆依然清晰而准确,村中已经老去的人和事他记得很多,家族的事情更是如数家珍。关于三叔李宝疆的事迹,大多就是这位宝国叔说的:“在咱们家乡,有一个很特殊的时间节点,那就是八路军领导的抗日行动在前,日本鬼子入侵在后,大概是1938年的秋天,上边来人,说是要组织队伍打日本鬼子,村里一下子跟着走了十多个青年,咱大家族去的是宝疆和宝林两个,一个我叫八哥,一个我叫九哥,他们两个年龄差不多大,走的时候也就十三四岁,他们被带到西乡的高崖一带进行训练,据说训练很苦,吃得也不好,天天喝秫秫(高粱米)黏粥,有好几个受不了,就偷着跑回了家,八哥和九哥参加队伍后,只回来看过一次家,是当兵那一年的冬天。我还记得,宝疆八哥回来时领着我们这些小孩子在一起玩,教我们在北大场用石头垒城墙,垒得一排一排的。走后十年未归。宝疆八哥在八路的队伍里当卫生兵,抗日战争胜利后,他又参加了解放战争,打孟良崮战役时,解放军伤员太多,他连续几天几夜救治伤员,跑得大出血,牺牲在战场上,实际上就是累死的。沂源县城附近的银雀山烈士陵园有他的墓碑,有一年我亲自去看过,上面写着‘丘南县第四区
乡大路村李宝疆烈士之墓’。”
在“大路峰山李”家谱中,我找到这样的记载:“宝疆,熙春三子,生卒年不详,1938年参加八路军,牺牲于解放战场,临沂烈士陵园有墓碑。”“宝林,熙新次子,1925年出生,1938年入伍,1942年入党。参加临朐战役、五井战役、三次讨吴战役、蒙山狙击战、孟良崮战役、淮海战役等,多次立功,荣获独立自由奖章、解放奖章、独立功勋荣誉奖章,解放后曾任沂源县武装部长……”一位亲叔,一位堂叔,成为我们家族丰碑一样的人物,令人崇敬和骄傲。
《中国抗战史》中有这样的记述:“1938年1月15日,中共中央在给山东省委的信中指出,省委工作的中心应放在鲁中区,开始依靠新泰、莱芜、邹县的工作基础,努力向东发展,尤以莒县、蒙阴广大地区为中心。1938年3月初,中共山东省委进驻沂蒙山区,展开了创建沂蒙抗日根据地的英勇斗争。”宝国叔的记忆和史书记载基本是吻合一致的。

小村庄 一个小村庄藏着的红色故事
文章插图
大路村最早参加革命的李振声晚年在杭州留影。
宝国叔还说,在大路村,最早参加革命队伍的还有李振声。这是一位在家乡充满传奇色彩的“大官”。按辈分和排行,我们都习惯称这位叔辈为“振声二叔”。“振声二叔”于1939年参加敌后武工队,这是中国共产党在安丘领导的最早的抗日武装组织。宝国叔说,“振声跑得很快,能使双枪。他家里曾办过私塾,他有文化,毛笔字抬手就能写,写得很好。他胆子特别大,能吆喝,也就是虚张声势。他是1937年底入的党,1938年加入的进步学生队。1939年,他参加了敌后武工队,因为足智多谋,当上了安丘第六区区长。那时候,一个区中队20多人,按规定不论什么情况,区长夜里都要配齐10发子弹,警卫员配齐6发。一个中队也就几条枪。有一天,咱村李宝臣出门贩油,被上边的人没收去了,他去找振声想要回来。振声他们正好在河边住着,住在几间小草屋里。这天,不料被新四团一个团包围,宝臣吓得拉了一裤筒。振声沉着冷静,大声喊,一排向东,二排向南,敌人信以为真,不攻自退。还有一次,也是被敌人的队伍包围,他带领民兵趴在坟后,看敌众我寡,他突然拿起一只冲锋号吹起来,敌人一时给弄蒙了,吓得赶紧往回跑,振声举枪射击,打死了好几个鬼子……

推荐阅读